柏林苍穹下 HD中字8.6分

柏林苍穹下

超高清播放

全高清播放

蓝光极速播放

极速高清播放

高清极速播放

猜你喜欢猜你喜欢

相关资讯相关资讯

影片评论影片评论

单击刷新

用户评论

共“24”条评论
  • 鱼剑
    @鱼剑 19 有用

    “片中所有通过滤光器拍摄完成的黑白镜头都是由一双袜子制造出来的效果;而这双袜子是由该片摄影师亨利·艾勒肯的祖母提供给剧组。”

  • 小A
    @小A 15 有用

    好艺术的片子。如此诗意的电影语言,因为没有遵循类型片的条条框框,让作品很真实,很个人,很贴近编导的灵魂。但是我更喜欢戏剧化多一点的电影,这种与其说是纯粹的电影,不如说是变异的散文的影像,不如一个故事更让我梦绕魂牵。

  • 徐若风
    @徐若风 18 有用

    提供了诗与谜语的两种看法:1.城市漫游之诗,两日的散步,勾连起柏林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历史、今时与未来。每个出场者的心声,意识的呓语,在沉默的有声里变得可读。放弃永恒、投入当下,才能进入对于城市的感知。2.天使入凡时跌睡于柏林墙的中线,这部诞生于柏林墙倒塌前几年的作品,在结构上是以西柏林的漫游为主角,以东柏林作为可对视的背景。某种意义上,也是反思德国将要走向何处。每个出场者的心声都可以继续延展为“日常之谜”的集合,而女主最后的对话则是最终的谜语。

  • brennteiskalt
    @brennteiskalt 27 有用

    [柏林苍穹下]是一首无与伦比的影像诗,是对于人性、对于人之历史、记忆和为人之局限的礼赞。彼得汉德克高山仰止的诗歌与文德斯的调度结合地是如此完美。在还是分裂下的柏林诞生了拥有如此历史高度的作品,真是一个奇迹。

  • btr
    @btr 16 有用

    #HKIFF# 当孩子还是孩子。散文诗般的电影,黑白/彩色与精神/感知的两分法彼此融合的地方最奇妙,也就是说,感觉到看不见的东西,一如电影。

  • 墓岛GRAVELAND
    @墓岛GRAVELAND 18 有用

    文德斯的天使被流放在时间上的柏林,黑白—彩色是两个纵向叠加的世界。这在结尾的一个全景镜头中昭然若揭,含混不清的絮语既是催眠,也是梦呓,强迫着观看着倾听他们的内心表态或注意着已经化为荒原的城市,但《柏林苍穹下》却如同《浮士德》的浪漫主义,关于柏林墙的政治隐喻以及沉重的伤痕文学被“永恒之女性”化解,她不会带领着我们“飞升”,反之,她引领着天使下降,进入那个彩色的“虚无实体”,这个词语难道不是相互矛盾的吗?

  • EEU
    @EEU 25 有用

    和爱人一起看,快结束的时候她靠过来,把头放在我的怀里,抱着我,而我默默流泪到不可自抑。只有跟她在一起我才能得到寂寞,对她完全敞开心扉,让她进入我的心灵,用全身心的幸福拥抱她,我知道,她正拥抱着我。

  • 火娃
    @火娃 16 有用

    8/10。反对上帝抛弃人类的天使被流放到了柏林这座失落之城,被贬为历史灾难的记忆者:坐了一天冻僵的犹太女孩和战火中熊熊燃烧的街道,可如今人们麻木地走在被满是涂鸦的柏林墙分裂的城市,曾经繁华的市中心变成荒无人烟的隔离区,只有拄拐的老人在寻找波茨坦广场和图书管里老诗人感慨没有人想聆听自己的故事。文德斯运用摇滚一反如诗的旁白和柔情的摄影,乐队舞台上的迷幻和疯狂,象征着战争伤疤后德国青年深陷美国殖民文化的自我麻醉中。开头关于儿童的诗,以及流动的人群中只有儿童看得见天使,点明了儿童在自我认识上的天赋,丹尼尔握住石头、铅笔而无法感受实体的失落源于自我认识的迷惘,而玛丽安隐喻人类向精神家园的回归,在月圆之夜表演空中飞人时丹尼尔的视角第一次变成仰视,结尾玛丽安一袭红衣燃烧着生命之火,人类和天使达成了相互性救赎。

  • (๑⁼̴̀д⁼̴́๑)
    @(๑⁼̴̀д⁼̴́๑) 83 有用

    本片荣获1987年第4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 高冷的鸡蛋仔
    @高冷的鸡蛋仔 71 有用

    是一部影像宁静的影片,它从天使的角度体察着人间的苦恼和哀愁。

  • Lycidas
    @Lycidas 43 有用

    4K修复重看。上映不久后,这个柏林就不复存在了,因而每一帧画面都渗透出仿佛上帝礼物般的immediacy与怀旧感伤。欲望诞生与长久的观望,好比多年如一日在镜头后为他人生活作传的电影人,如同戏中戏中戏嵌套结构,把现实也一同套了进去。其支撑便是所谓的“孤独”这种情绪,或许正是由此才获得了完整吧。

  • 柯里昂妮
    @柯里昂妮 103 有用

    (8.4/10)文德斯公路片的另一种呈现——关于心灵的旅程。天使视角下的普众独白,群像式的人群组成柏林的历史、现在、人文与情绪,黑白影像中的彩色交织,每一个孩童都是诗人,拯救孤独灵魂的只有爱,致敬小津、特吕弗和塔可夫斯基。 昆德拉语:人的存在及真意何在,要到离题万里的枝节中去寻找。

  • 陀螺凡达可
    @陀螺凡达可 92 有用

    09-10上半学期电影课半期作业,分析片中的超现实场景。

  • 你大立
    @你大立 86 有用

    无所不知是黑白的,永恒是黑白的,浪漫是彩色的,你是彩色的。坠落尘世,卖掉盔甲,只想喝一杯清咖啡,流一次血,回应一次你的微笑。十倍咫尺天涯那么美。

  • 海带岛
    @海带岛 319 有用

    天使听完摇滚乐也想当人(我在胡说八道些什么

  • Rachmanoviev
    @Rachmanoviev 114 有用

    我真的哭了有将近半小时,这部德国电影几乎触及了我内心深处哲学和审美观念的极限。我的泪点忽高忽低但最多也只会鼻子一酸而已,从未有过一部电影像这样让自己的“理性”完全失控,就像一位虔诚的基督徒真正见到了上帝那般 这是一封神性和人性同时献给对方的无字情书。天使意识流般地聆听每个人内心的细腻,同时也观察着宏观的一切——战争,爱情,岁月变迁......在震撼的远景俯瞰镜头运动和夹杂着宗教般人声的无调性弦乐的背后,我看到的“永恒”与“毁灭” “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 总是满脑子奇怪问题: 为什么我是“我”而不是“你”? 为什么我在“这”而不是在“那”? 时间的起点在哪?宇宙的尽头又在哪? 是否阳光下的勃勃生机不过是幻景?”

  • 圆首的秘书
    @圆首的秘书 130 有用

    本来以为2018年将终结于卡斯帕尔豪泽尔之谜,结果横空出来一个柏林苍穹下…结尾致敬小津特吕弗和塔可夫斯基真的让人豁然开朗:原来这部片子是一部“传记片”啊!对德国人的状态进行群像式描摹,单是声音的创造性运用就足以让每个人立体起来。成人之所以没法意识到天使的存在,大概是因为自我太盛吧

  • shu
    @shu 233 有用

    在一切存在当中,我找到了真真切切的自己。

  • 峰峰峰峰
    @峰峰峰峰 400 有用

    当孩子还是孩子时,他总爱问,为什么我只是我,而不是你?人的一生从何开始?宇宙在何处终结?阳光下的生命,是否只是一场梦幻?

  • woodyallen
    @woodyallen 348 有用

    又一部必须进影院看才会有感觉的电影。。用碟看是闷片,而投到大银幕上就全然是扣人心弦的诗作了啊,2个多小时丝毫不嫌长--诚然,要是眼角那些细纹都无法看清,那么其间的心动、暗涌跟哲学思考又要从哪里寻找着落呢?

  • 喻鸣
    @喻鸣 167 有用

    翻了翻2019年的映后交流笔记,文德斯说:凡人的世界是彩色的,天使眼中的世界只有黑白,因为天使是超验的存在,他们只需看到本质和精髓,这些本质恰与颜色味道无关。天使眼中的黑白是丰富的黑白(影片色调是用祖母的尼龙袜作滤镜拍的)。他还说,“天使的存在让人欣慰,让我们觉得心声有人倾听。”文德斯是如此热爱天使,以致十年后又到好莱坞写了一部《天使之城》,甚至他所有签名都习惯性添扇小翅膀。(20190521资料馆文德斯影展)

  • 冰红深蓝
    @冰红深蓝 181 有用

    哀婉伤怀与生命激情兼具的诗性电影。1.悲悯寂寞的天使与孤独疲惫的凡人,伤痕累累的柏林。2.黑白天使视角,运动长镜头流畅灵动,一如肆意穿梭的神之意识。3.兀立于时间之河的歪脖老树,似[雾中风景][女性瘾者]。4.Peter Handke的童年之诗与Nick Cave的摇滚。5.品一杯咖啡,看饱满之色,坠入爱河。(9.5/10)

  • 欢乐分裂
    @欢乐分裂 234 有用

    即使在间隔那么久以后,我们还能回忆起众多场景和细节,图书馆、马戏团、演出现场,每个场景的大致长度,画面上的粗大颗粒都显示了时光的默默。这是一个时代片,永远没有办法再复制的经验,那些喃喃自语,即使在日后其他影片里也多次运用,但永远没有办法取代当时的激动。

  • 熊阿姨
    @熊阿姨 453 有用

    最后字幕致敬小津安二郎、特吕弗、塔可夫斯基,称他们为降落凡间的天使,让故事又变成另一重意义了。艺术家就是孤独理性和热闹人世之间的摆渡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