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之王 正片10.0分

纽约之王

超高清播放

全高清播放

蓝光极速播放

极速高清播放

高清极速播放

猜你喜欢猜你喜欢

影片评论影片评论

单击刷新

用户评论

共“23”条评论
  • 超cute侠
    @超cute侠 4 有用

    卓别林的有声片完全不同于他的默片,喜剧在这里成了一种手段,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表达,想看原来那种流浪汉爱上卖花女般的纯真之爱恐怕要失望了,但结合卓别林的晚年经历有这样的主题也可以理解,那段借孩子之口说出的主张应该很个人投射了,另外还秀了一段to be or not to be,英国演员必修课了。

  • pabu
    @pabu 3 有用

    卓别林被FBI老大胡佛调查多年 本片后半部分也彻底也是在表述他对麦卡锡主义的看法 作为晚年作品 欣慰的是卓别林还是在这个话题略微严肃的电影里不停穿插着他喜剧之王的影子 那经典的缩手笑还是那么熟悉。。

  • (.-°_°-.)
    @(.-°_°-.) 6 有用

    没有胡子拐杖大头皮鞋,他依然是卓别林....

  • unundercooled
    @unundercooled 0 有用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8Ygk6R1clOE/

  • 靠谱的帅哥
    @靠谱的帅哥 1 有用

    卓别林为数不多的有声片之一,是部反击麦卡锡主义的作品。麦卡锡主义盛行时期,在美国谈“共”色变。

  • 地位低
    @地位低 3 有用

    故事有些松散,卓别林习惯性的对着镜头说话,还有那个小男孩完全不会演戏

  • 十一伏特
    @十一伏特 4 有用

    卓别林最后担当主演的影片,意外的很有意思。一个避难国王逃到纽约,片名直译为《一个国王在纽约》更合适。前半笑料更集中些,与广告女郎的邂逅,讽刺电视传媒业的无孔不入和传播热点的不合常理;影院里的三段预告片也在讽刺B级片的各种下限胡闹。后半段突出一个满嘴各种「主义」思想的孩子,向麦卡锡主义开火,借孩子之口说出卓别林自己的观点。PS:那个孩子恰恰还是卓别林的儿子扮演。

  • 句句
    @句句 1 有用

    依然经典。在被革命推翻政权后,一个小国国王夏多夫逃到美国纽约。原本在纽约帮他打理钱财的总理(字幕翻译)却携款潜逃到了南美。接下来则是他一系列滑稽又荒诞却不乏善良的经历。

  • 持人的摄影机
    @持人的摄影机 0 有用

    7.9/10。①因为国家发生革命而跑到美国接受政治庇护的国王因为经济落魄而接了各种商业广告,以及他因偶然相识被麦卡锡主义迫害的小男孩一家而被HUAC起诉(最终胜诉,但经此一遭决定去往欧洲,并劝慰小男孩如果他们有空可以去欧洲找他)。②笑点还是有一些,比较喜欢男主看电影(揶揄好莱坞的类型片【西部片黑色片爱情片等】)、男主被骗上电视广告(其中的《哈姆雷特》独白最佳)、男主被消防卷盘缠住这几段。③有不少严肃的剧情,但却只是浮于表面并没得出什么有趣的结论,如果是这样还不如全篇处理成轻盈的讽刺喜剧,故扣0.5。

  • 自由苍穹
    @自由苍穹 3 有用

    多处都触到了天朝的G点,差点没认出卓别林的扮相,有很强的讽刺意味。

  • Panda的影音
    @Panda的影音 1 有用

    看完这部电影,个人不禁猜想:2012年的《独裁者 The Dictator》片名与故事可能有受1940年《大独裁者 The Great Dictator》与1957年《纽约之王 A King in New York》的启发?……

  • 安小安
    @安小安 0 有用

    摩登之夏@百老汇MOMA电影中心/时光网

  • 马赛克
    @马赛克 5 有用

    4.5; a prophetic criticism of McCarthyism, television obsession, excessive ads, and plastic surgery

  • 楚子宙
    @楚子宙 0 有用

    一部抨击麦卡锡主义的电影。说实话情节有点琐碎且散乱了。只有部分喜剧桥段还有点看头。看来卓别林大师是只想骂一骂麦卡锡罢了,根本没打算好好拍一部电影。饰演安·凯的女演员身材真好,修长的双腿和精明干练的气质,确实像是电视台媒体人的范儿。听证会上用消防水枪全场扫射的桥段痛快淋漓。然而最大的一个Bug是:沙道夫国王怎么就突然洗清共产主义嫌疑了呢?太突然了,一点儿铺垫都没有。这一点要提出差评。总体6分吧。不能再多了。再多的话,就是对《城市之光》《舞台春秋》《摩登时代》这些神作的不尊重了。

  • 邮差总按两次铃
    @邮差总按两次铃 0 有用

    剧里剧外卓别林和麦卡锡主义,唯一亮点

  • 握不住的灵魂
    @握不住的灵魂 10 有用

    借一个小男孩的口说,“我只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讽刺当时美国西部片、爱情片,讽刺商业文化,广告桥段在后来的楚门的世界中也有使用,他在美国发迹,又因政治被美国驱赶。“我永远仅仅只是个小丑,但这也让我的灵魂,得以凌驾于所有那些政客之上。” 拍摄时间12week。

  • Chris  一切由无聊开始
    @Chris 一切由无聊开始 8 有用

    后半截几乎看不下去,有点失望,笑点不密集,政治问题没劲,电影语言退步,舞台感太强。开始时对摇滚乐、黑色片、有声电影和西部片嘲讽一番。真人秀里的广告。。想起trueman了吗?整容的笑点比较超前。

  • 四相公
    @四相公 13 有用

    电影分2部分:第一部分是滑稽讽刺剧,嘲笑现代的美国生活,特别是电视的兴起,这部分没有以理性的方式表达观点。第二部分,从遇见天才小孩开始,意识形态的味道浓厚起来,虽然其中插入了两个喜剧噱头,一是整容,二是小孩和调查委员会。单从剧情或寓意层面上分析此片都显得薄弱了一些。

  • 451½°F™
    @451½°F™ 6 有用

    反向意义的「乡巴佬进城」,后半部反「麦卡锡主义」的主干剧情喧宾夺主,正如「左派男孩」某种模仿成年人的样子令人忍俊不禁,但是真的介入到成人世界的迫害行动就不好玩了,这样的卓别林电影更像是某种价值观和特定人设的消费主义。

  • Cloud-D-Zoro
    @Cloud-D-Zoro 9 有用

    4.5。麦卡锡主义下的美国。国王走出影院后,说道“舒服多了,没那么吵了。”;餐厅内,在乐器的助兴下,妨碍了国王与服务员的言语交流,导致使用肢体表达。皆在妙讽有声片。与三支预告片的使用效果相得益彰。广告植入、媒体跟拍-商业化。借由孩童之口披露政治诉求。喜剧演员表演-回顾默片。

  • 杨小槑
    @杨小槑 10 有用

    受到政治迫害而移居瑞士的卓别林一种回应,讽刺着麦卡锡主义的时代荒谬与精神迫害,孩子模仿宣言的手势惟妙惟肖。就像开篇影院所寓意的那样,观众看着银幕内的喜剧,角色看着银幕外的时代笑话||影片有一处极其超前的剪辑方式(57分钟处,主人公风靡全国的各地广告牌)明显异质感的图片遮盖达到的差异幽默,这在新世纪趣味视频中经常见到。2q

  • juanjuan19
    @juanjuan19 4 有用

    在19号里看了一小半,没认出是卓别林啊……不过开始想看他的电影了!2011-05-27 唉唉 2011-08-16

  • 思考的猫
    @思考的猫 24 有用

    当卓别林用这样一部电影表现麦卡锡主义的荒唐和对孩子思想的戕害时,他身上也有了超越电影导演,演员之外的伟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