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的草原 已完结9.0分

哭泣的草原

超高清播放

全高清播放

蓝光极速播放

极速高清播放

HD

猜你喜欢猜你喜欢

影片评论影片评论

单击刷新

用户评论

共“27”条评论
  • 可绿丝毛
    @可绿丝毛 36 有用

    最喜欢的安哲作品,以前年轻的时候看只觉得画面极美,不知道画中人在哭什么。今天在大银幕上重看,才知道哭的是命运是历史,哭声极为悲怆。死生离别、手足相残,灵魂像河岸上张开黑色翅膀的小木船,又如暗夜中在岸边跳起的舞,总是那么短暂,便已消融在浓夜间。哭泣的草原几乎没有一刻不是哀伤的,远离国土前往美国的父亲,像极了最后一任国王,各为其主的兄弟何曾指的不是分裂的社会,最后都统统流散在滚滚河水,只剩下悲怆哀嚎的母亲。

  • 米粒
    @米粒 53 有用

    爱人在红线的另一头,飘散在风里。安哲电影中美丽、震撼、摄人心魄的画面,加上调度极富有想象力的长镜头,总让人忘记提及故事的历史政治背景,和那些被孤独、离别折磨的时代洪流中的人物(尽管镜头更多时候只是远远地看着他们)。其实这些不用言语表达的感情,真是极其有力和震撼的...

  • 🥺
    @🥺 49 有用

    希望有一天能看到4k修復版

  • Panda的影音
    @Panda的影音 2 有用

    2019.01.24→2020.02.25:艾莲妮,我知道妳躲在这。我的儿啊!你怀中的那个女人是我太太。你使我蒙羞,我的脸全都丢光了,每个人都可怜我。→ 所以对父亲来说,娶了自己无血缘关系的养女并不是会让他羞耻的事?—— 欣赏不来隔壁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倒是比较青睐西奥·安哲罗普洛斯。一如既往充满诗意、节奏缓慢的长镜头,倒挂死羊的树(联想起曾经关于小区树木悬挂尸体/鬼魂的构思)、被水淹没的村庄、随风飘扬的白被单……绘画质感的摄影挺中意。

  • l.m.
    @l.m. 1 有用

    安哲对电影意境的营造实在太好了。他的长镜头真是个个经典啊。

  • 巴伐利亞酒神
    @巴伐利亞酒神 4 有用

    希腊历史上的“至暗时刻”:20年代希腊土耳其强制人口大交换,以及东欧来的难民,使得几百万人流离失所;40年代的二战内战,和中国如出一辙的兄弟阋墙。洪水淹没的边境村庄,海边喧闹的蒸汽火车,吊死在树上的羊,离别时那根血红色的毛线……安哲的一系列技法犹在。相比无止境的悲伤,音乐是稀释眼泪的幻术。男主忧伤的手风琴,女主和安哲御用的音乐家一样叫Eleni,落魄却永远不失风骨的乐团,都是观影过程中的慰藉。

  • 喜喜自動販賣機
    @喜喜自動販賣機 3 有用

    5/8拍真好听,不过跳舞就没法在点儿上了!

  • 奇爱博士
    @奇爱博士 9 有用

    坐在地上看到心神摇曳 镜头摇起来 音乐一起 全无抵抗力 生平第一次大银幕安哲 怀念老人家【电影资料馆】

  • 奥兰少
    @奥兰少 13 有用

    12th BJIFF No.10@天幕新彩云。三星半。跟《流浪艺人》连看。作为安哲晚期作品,语言与《流浪艺人》时期其实并无变化。只是不同于早期作品更加侧重历史书写,希腊三部曲试图落到作为个体的人在历史洪流裹挟中的离合悲欢。然而这对安哲而言不啻舍长就短:三个小时的时长大半时间都在低效地交代主角的私奔故事,到最后几十分钟节奏陡然加快,忽然就将主角抛入时代风浪。两个主角如希腊雕塑,美则美矣,却没有人间活气,看不到性情与心灵。作为观众实在很难对他们的别离与恸哭动情。画面极其唯美,如树上悬着的群羊、满江悼亡的黑帆(复刻《猎人》场景)、小舟送别的红线,许多场景或许是为构图设计了剧情,形式感过重,未免本末倒置。

  • 有心打扰
    @有心打扰 56 有用

    1.手风琴再叙悲伤,整片草原跟着哭泣;2.只言片语也能令我的泪腺分崩离析,一封信便令人看见了断壁残垣烽火连天和横尸遍野的境况中隐忍着爱与思念;3.无情战争、颠沛流离,最后撕心裂肺的哭喊是绝望而空洞的虚无。

  • 冰红深蓝
    @冰红深蓝 55 有用

    1.影片恍若对安哲前中期创作的一次漫长回溯,1919-1949,[36年岁月]中的抓捕、刺杀与飞撒的传单,[流浪艺人]中的巡回演出,[猎人]的变节者与打断舞会(亦是安哲作品中典型设置,一切演出或舞会都将因外力中止),[亚历山大大帝]的羊群屠戮-本片改为倒吊在大树上的绵羊,[塞瑟岛之旅]重归故土后遭遇的排斥。2.废弃的歌剧院,座椅上覆盖着各色布匹与杂物,二三层观众席则披设上白色的帐篷,仿佛映射着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亦似流浪艺人的倒置。3.海天相接的后景,无数白色的床单飘挂于系在小木棍上的晾衣绳上,被枪声中断的演奏与染上的血手印。4.洪水淹没的村庄,黑色的船队,分别时一截截拉长的红毛线。5.书信旁白字如泣血,单镜头中在现实/现在与想象/过去时空中切换(哭喊的母亲-分属敌对阵营的兄弟相遇),变焦前推镜的母亲嚎叫特写收尾。(9.0/10)

  • 阿罡书房
    @阿罡书房 70 有用

    10开始的《哭泣的草原》12点40才结束。字幕亮起, 左边的女生在抹眼泪。看电影也不能改变什么, 你我都还是俗人。乌泱泱的人群涌出影院,无非是解决屎尿和食物。南京路上车水马龙,真实的人间一口把人吞噬。

  • 上帝在高处吸烟
    @上帝在高处吸烟 1 有用

    历史不已经在《流浪艺人》中书写过了吗?又何必以相似的方式再度书写?

  • 饿霸地煮
    @饿霸地煮 30 有用

    每次烂片看多了 就会选一部安哲来看 清洗大脑硬盘

  • 刘小黛
    @刘小黛 40 有用

    一团烟雾升起,心爱的城市毁于一旦。昨晚,我梦见我们一起去寻找河流的源头。

  • 蜉蝣
    @蜉蝣 87 有用

    几年后在资料馆重看,凌晨两点到家又自己补完提前退场的半个小时。真是好,送行的船队、树上的羊、红色毛线,太喜欢。城市在身后飘零,我们牵手去看河流的源头。

  • 冰山的阴影
    @冰山的阴影 87 有用

    数次和《撒旦探戈》的影像恍惚重叠,但远没有那种酒神式的狂欢与洒脱,徒剩下沉郁顿挫的嗟叹,这部安哲给我的感觉像希腊的杜甫……(Ps:应当有一种蓝色被命名为「安哲蓝」)

  • 峰峰峰峰
    @峰峰峰峰 92 有用

    "…梦见你弯下身来,伸手触碰这片湿漉草地。当你抬起手时,几颗露珠…竟如泪光般地落下…"。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最后的栖息,被泪水淹没,电影里没有流出来的血…

  • 树木夕凉
    @树木夕凉 0 有用

    @电影资料馆 2.24

  • 喜西西
    @喜西西 7 有用

    12th北影节No.10。三星半。今天看下来,大约已经在三部影片的互文(配上读书)中初步完成希腊近代史学习。“希腊三部曲”第一部,有点失望,只能说有佳句无佳篇。能理解安哲希望用一个家庭、一个女人生命的漂泊苦难折射民族的动荡悲怆,但从结果来看完成度很低,很像在《重建》里试图用一则案件呈现乡村凋敝般勉强无力。俄狄浦斯神话结构嵌入,家庭矛盾过于封闭导致外部社会图景难有进入的缝隙,而尾段男主抛别妻子,小小的儿子转眼就长大变成对立阵营又阵亡,仿佛千方百计要躺在历史车轮下。反而觉得同村庄的其他角色更有值得挖掘的“历史感”。|但画面真的太美,挂满帘布的剧场,悬着羊的树,水中舟桨,沙洲废墟。可惜不是4k修复。每次长镜头横摇我都觉得自己在转,感谢天幕让我实现裸眼4D效果。

  • 张晚禾
    @张晚禾 103 有用

    在资料馆又看了一遍,安哲的慢以及拖的观感不是令人厌恶的刻意而为的无叙事力的空境感,电影里任何一刻的停顿都是极其自然流动的,这种观感大概也只有欧洲人才能拍好。另外电影里的手风琴乐实在是太好听了 20170916

  • 胤祥
    @胤祥 127 有用

    可分上下两集。上集到斯派洛去世,一部杀父娶母生孩子的俄狄浦斯故事;下部则是希腊现代史。场内音乐(安哲与卡兰德罗恰如莱昂内与莫里康内),史诗体的叙事。旁白极富诗意。

  • 小海
    @小海 170 有用

    这部电影中段,丈夫坐轮船去了美国,妻子在海边送别。她说:我还没有织好这件毛衣,然后他牵着其中的一根线,慢慢渡远了。一件未完成的毛衣,变成一根长长的红线,最后断在风中。场景极为凄美而震撼。

  • 皮革业
    @皮革业 9 有用

    大师,您实在太苦了,还是安息在20世纪吧。

  • 寒枝雀静
    @寒枝雀静 153 有用

    C+ / 前2/3观感很好,史诗故事配合颇为古典肃穆的视听至少圆熟且有效。音乐与剪辑保持了连贯的气息,尤其是几处视觉上的物态幻化:声音-人-海鸥-白布。人物的状态也在迟滞中保留了几分灵动。但是第三部分时序跳跃逐渐频繁之后,影片落入了一种近似历史挂图的窠臼里。人物既无法与观众拉近距离,也无法挣脱一种类似机械反应的情感触发模式的束缚。还是觉得在表述历史创痛时安哲的手法局限很明显。

  • 1
    @1 64 有用

    充斥着虚假的漂亮画面,叙事手法浮夸,矫揉造作,令人讨厌的假呻吟片子

  • 枯川满
    @枯川满 499 有用

    看得老子沉重和诗意了一个晚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