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丝绒 正片7.6分

地下丝绒

超高清播放

全高清播放

蓝光极速播放

HD

极速高清播放

猜你喜欢猜你喜欢

影片评论影片评论

单击刷新

用户评论

共“30”条评论
  • 外出偷狗
    @外出偷狗 0 有用

    颇具风格化

  • 灯微红
    @灯微红 0 有用

    诞生于安迪沃霍尔、先锋实验艺术、性亚文化、诗歌、早期摇滚乐,战后纽约聚集的各国艺术家之中,疯狂而纯洁,同时能再次瞥见当年艺术之“盛况”,其实还蛮让人羡慕,可惜昙花一现,曾经的岁月只剩点回忆了。片子的风格也很安迪,大量素材混剪,强烈的色块,无叙事的影像,还蛮过瘾

  • 恍惚的人
    @恍惚的人 0 有用

    7/10

  • 老泰瑞
    @老泰瑞 0 有用

    梦回当年看《天鹅绒金矿》的感觉,只能说“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了……

  • 纠结的茶
    @纠结的茶 1 有用

    3.5 六七十年代的纽约反嬉皮士

  • 胡桃树
    @胡桃树 0 有用

    Candy says…

  • 麦田圈212
    @麦田圈212 0 有用

    相较于大多数中规中矩的音乐纪录片,《地下丝绒》的实验性还是与乐队气质相符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拼贴与分屏手法很波普。作为纽约六十年代先锋艺术的标志,“地下丝绒”瞧不起西海岸的嬉皮运动。“什么爱与和平,都是些什么呀!现实点吧。”(笑)不过,眼睛快活后,也并没有对丝绒有更深刻的了解,还是浮云一片。

  • ballsirius
    @ballsirius 0 有用

    Pop风的音画形式,前卫实验感,Hayes确实是质量的保证,骨灰乐迷应该会看得更享受

  • 阿孝咕
    @阿孝咕 0 有用

    乐队的爱恨情仇,大抵组乐队这事儿真是太反个性了,只见合久的分,没见分久的合。对于乐迷,对于他们,都是非常遗憾的吧~

  • Balding
    @Balding 0 有用

    为什么这么多先锋艺术家都是纽约人呢?

  • 2noWfall
    @2noWfall 0 有用

    60s地下丝绒和沃霍尔所带来的体验离不开「实验」,也许海因斯认为他们在当下的回声应当由观众的观看来完成而非来自于导演「别出心裁」的逻辑线提炼,所以他宁可大量使用沃霍尔拍摄的素材去展现当时先锋艺术家和乐队成员的状态——一个音符持续几个小时到底叫不叫音乐演出?看完就知道这种实验出现在闲出鸟来的白人群体里再正常不过,因为黑人真没机会和时间琢磨和欣赏这些(他们有更高效、更无需意义化的娱乐自己的方式)。影片结尾Lou Reed的歌声和单调无聊的音乐声响再次确认了我对他们音乐的厌恶,但毫无疑问的是本片是以促进理解而非强化偏见的方式完成这一切的。

  • apos
    @apos 0 有用

    确实是debut即巅峰,当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Andy Warhol在专辑设计和现场多媒体应用上的美学贡献。 整部片子拍得相当意识流,氛围大于内容。Sweet Jane一段的footage被赋予多层意义,pop dissolves high culture已尽数体现。片尾扼要又不失深重,全片唯一一个live最后才较完整稳定地呈现,像梦的余韵。

  • 泡在茶杯里
    @泡在茶杯里 0 有用

    不愧是托德海因斯 想到从天鹅绒金矿到这部 对非粉丝还是有门槛 不过从后现代艺术史切入用美国地下电影实验片的影像和资料片以及闪动跳跃的剪辑 梦回论文时期… 原来之前听的是约翰凯尔离开后的歌…前期的持续音和lou诗性唱腔的适配 映照着偶发音乐 垮掉的一代和金斯堡… 短暂的过程让人唏嘘 时代难以复制

  • 渡口无边
    @渡口无边 0 有用

    有气息而无气韵,影像的拼贴倒是迷人的。

  • susiehan
    @susiehan 0 有用

    “我们不是亚文化,或反主流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就是主流文化。” 乐队在活跃期并不走红。实验性的音乐,出位的歌词,安迪沃霍尔的加持,美艳Nico的加入,在名人出没的场地演出,去巡回,后期还换成员换曲风,却都没能让乐队成为又一支滚石,才华横溢的Lou当时也未及Bob Dylan (David Bowie 认为Dylan为当时的流行音乐带来新意,Lud的音乐才是先锋)。影片行至尾声,有乐队成员以及其他被访者似乎认为乐队之所以无法脱颖而出,可能因为其音乐精神与当时崇尚爱与和平,却虚无避世的嬉皮士文化格格不入有关。 可惜乐队的现场演出并没有留下什么影像资料,导演放了不少安迪沃霍尔拍摄的乐队成员凝视屏幕的影像,他的电影片段, 还有在the factory 里拍摄的场景。开头部分的剪辑也十分有沃霍尔的风格。

  • 字母君
    @字母君 0 有用

    太内容导向,外观像一个兼容并包的60s流行文化论文,讲述却太集中,有点两头不靠。 I'll Be Your Mirror用得好美。

  • 蛾
    @蛾 0 有用

    Andy Warhol是真……得死啊

  • 一根鸡毛菜
    @一根鸡毛菜 0 有用

    his own voice,流行音乐终结了高端文化。

  • mibo lost
    @mibo lost 0 有用

    Jonathan Richman铁粉了hhh

  • Lies and lies
    @Lies and lies 0 有用

    太多无必要的影像。

  • JremyTActM·cow
    @JremyTActM·cow 8 有用

    老粉不用看 新粉看着乱

  • 刘浪
    @刘浪 0 有用

    多人一个卢里德。

  • ng
    @ng 0 有用

    一下子回到泡论坛的20年前,那些光辉熠熠的名字在论坛上获知,在盗版碟上知晓。

  • Sabrina
    @Sabrina 0 有用

    完全不熟啊。

  • 把噗
    @把噗 0 有用

    美好的六十年代

  • 摩托喇嘛
    @摩托喇嘛 1 有用

    交给维姆温德斯拍肯定是另外一个样子……

  • 汽车大师
    @汽车大师 0 有用

    这波普拼贴分屏剪辑爽得飞起

  • kubrick215
    @kubrick215 0 有用

    泪目了 因为私人偏好打了五星。纪录片No. 231;分屏30; 音乐No. 300。

  • seamouse
    @seamouse 1 有用

    绝不把自己情结代入的严谨膜拜式纪录片。贬一点说,让团队整理大量六七十年代实验电影素材,去剪辑传记;褒一点说,这就是一次将地下丝绒回归波普化的再创作。

  • RIC
    @RIC 1 有用

    粉丝向,新料不多,但还是有两点新东西:在世当事人的现身说法,以及现代主义和R&B融合的具体过程。再次让我想起12年前第一次查VU的滚石主页时,发现influenced by页面空空如也的震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