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家庭电影 HD7.7分

非家庭电影

超高清播放

猜你喜欢猜你喜欢

影片评论影片评论

单击刷新

用户评论

共“23”条评论
  • 任仁忍
    @任仁忍 2 有用

    再见,阿克曼

  • 十一伏特
    @十一伏特 0 有用

    2014年4月,阿克曼的母亲去世。2015年8月,本片在洛迦诺电影节首映,不到两个月后的10月5日,阿克曼在巴黎结束自己的生命。片名 No Home Movie 是用英文所写,对应1976年的 News from Home。“I Have No Home.”没有家了,用电影写完了遗书。 穿插的荒漠戈壁空镜是在以色列拍的,不过片中没有点明,母亲去世,犹太身份的根也随之断了。母亲家里的装修风格尤其是厨房的布置和配色,特别像《让娜·迪尔曼》的场景。看着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咳嗽气喘得病症愈发明显,香特尔持镜拍摄也变得不安晃动,观看起来也很不舒服。最后的镜头停留在空荡荡的家里。更多技术上的考量恐怕都是残忍的。

  • Parallax...
    @Parallax... 1 有用

    是的,这并非是家庭电影,而是阿克曼自己的,是她的荒漠,是她的狂风,是她的凝望,是她的沉默。她的生命由她(母亲)而始,也由她终。母亲与奥斯维辛,一个影响并贯穿了阿克曼一生的女人和事件。

  • 神仙鱼
    @神仙鱼 2 有用

    是No "Home Movie"也是"No Home" Movie,和《家乡的消息》对照看真是无限感慨。一遍遍舍不得告别的“亲吻”让人动容,也几乎让人相信精神距离只有一块屏幕的距离,“拥抱”可以发生;但似是双向控诉的“她从不跟我说重要的事”冷酷提醒,一块屏幕的距离仍有隔着大洋那么遥远。尾声看得惊心又哀伤。这四十年阿克曼走完了自己的电影生涯,也和母亲一起走到了人生终点。 借用Sean Baker的一句话,我真的希望她能知道,她的电影和她,会被铭记的。

  • 丁一
    @丁一 2 有用

    哎呀!看的我都睡着了~

  • YiQiao
    @YiQiao 1 有用

    仅“推荐”//以你的视角 看一看这荒芜的世界//母亲的逝去总更让人产生漂泊无依的感觉 她仿佛应当永远和你拌嘴吵架说些细碎无紧要的话//放弃掉电影 剪辑在一起的是捕捉到回忆的凝视碎片

  • 怪谈游戏
    @怪谈游戏 3 有用

    即使拍最亲的人举起摄影机时也容易带有侵犯性,她的处理很好地规避掉了这一点。阿克曼还是阿克曼,看似随意,换个人可能就是完全另外一套拍法,而她记录下的这些影像,对空间的侧重,对时间的诚实,被剪辑拼贴后,如同记忆本身,观看的过程给人一种渐渐飘远的感觉,情感潜藏于一切平常的下面。蛮有启发。

  • 看守煙霧的人
    @看守煙霧的人 2 有用

    空鏡有種靜止時間的美。令我思考的是:那些對話換作自己與家人會如何,場景換作我的童年舊地會如何?傳達出給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受眾,是否別有趣味?因為積食不斷睡著和醒來,最後的過曝整個畫面讓人一下子清醒過來。KOFA 0107 with 盼

  • 峰峰峰峰
    @峰峰峰峰 2 有用

    树欲静而风不止,家如往日却无家;故事结构,就不必追究,长镜头,我们的回忆没拍下太多泪流

  • 舌在足矣
    @舌在足矣 4 有用

    “I want to show that there is no distance in the world”而又 “She never tells me anything important”这不正是我们每天所面临的绝大多数困境么

  • Rottwitz
    @Rottwitz 10 有用

    一首写给空间与记忆的诗。四五分钟的静止画面令人震惊。房间角落里承载着时间之重的细节。来自荒野深处的风声。颤抖的光。母亲游移的身影与日渐消失的语言。对香特尔来说,凝视就是记住。

  • brennteiskalt
    @brennteiskalt 4 有用

    阿克曼的遗作和(疑似)遗书用了一个语带双关的标题点明了母亲去世对她毁灭性的影响。这部家庭影像正如题目所点明,是关于家的失落,是一部no home的电影。无根性是贯穿阿克曼电影的主轴,本片中也有无数段落涉及犹太民族问题,清楚地表明在世界中的漂泊的她与她的民族对家园主题的追问。而此时,唯一提供向心力的母亲去世了。家庭影像里也愈发出现了旅途记录,尤其是影片中段的一段荒漠影像将电影分为两半。最后,家空间里再也没有母亲的身影。难以想象阿克曼是如何从杂然无章的影像记录里剪出这样一个看似杂然无章的电影的,你需要仔细用心观看,才能看到她在家园失落之后无法拯救的绝望。

  • vivi
    @vivi 2 有用

    跟“News from Home”不太一样,是“并非私电影的母亲的脸孔”。(这几年总是时不时想起小时候外公的家,记得天台的花和果、外公外婆的房间和书架,却记不起很多的细节:例如阳台是否有两个门,天台的栏杆的具体位置,哪些地砖有青苔……房子在建地铁二号线的时候拆了重建过,后来的房子跟原来已经完全不一样,这些东西都无从考究了。)

  • 如
    @如 3 有用

    This is no home movie; this is life movie. 从我你他她到News from Home到让娜·迪尔曼(才发现就是去年马里昂的女主怪不得莫名眼熟),总觉得我可以默默从她的作品中找到认同和同理心,有某种理解和connection. 如果来年还可以进图书馆就去继续补她~

  • btr
    @btr 15 有用

    #HKIFF# "无家电影“的中文翻译是不对的,应该是”绝非家庭电影“,no "home movie"。全片是对那种刻板印象式的家庭电影的戏仿,探讨母女关系。有一些段落颇感人,但也有一些看起来漫无目的的镜头。(或许作为一个自杀女导演的遗作,应该被置于新的语境下考量)

  • 帕拉
    @帕拉 3 有用

    在我理解看来是另一种方式的《云上的日子》,与母亲聚少离多,用不一般的家庭录影,弥补不在一起的日子。[B]

  • Line
    @Line 10 有用

    风中抖落的树 一望无际的沙 长久而静默的凝视 摄像机变成了眼睛 她的影像简直是如吃饭喝水般自然的表达 the dead body of everyday life 再贴切不过 此生过度漂泊 母亲去世后再无家

  • 晚不安
    @晚不安 4 有用

    很自然的生成,长时间的漫无目的。从机位的摆放和剪辑的方式来看,选择了空间而放弃了事件。有几个随意的运动镜头,把散落的场景缀连成整体。美感是被破坏了的,感受不到任何冲动与焦虑,只是与亲人、与世界的彼此陪伴。电影是什么?电影是那些和我们息息相关的人事风物。看得出来,阿克曼完全看淡了所谓的“电影感”,在生命的最后,她全身心地追求情感和自由。几次与妈妈的视频通话,那些爱让我的心都融化了。记忆消逝的时候,妈妈,请带上我。

  • 朱马查
    @朱马查 14 有用

    时间在香特尔的镜头下如此具象,风、水、流逝的风景、家族的历史、衰老的母亲、变幻的光线、持镜者的呼吸。她如此长久而密切地凝视这一切,如同一场凝视时间的等待戈多,只等待死亡越来越近。

  • TWY
    @TWY 12 有用

    对于阿克曼而言,母亲的去世就是终点,这是毫无疑问的,电影如狂风一般,作出最后的呐喊,也静静地作着最后的凝视,留下最后的眼泪。

  • 亵渎电影
    @亵渎电影 7 有用

    一部关于母亲去世的电影,重新审视母亲生前拍摄的家庭影像,毫无防备的就剪了这样一部电影,就像无意识状态下回忆自己的母亲,去面对自己一辈子绕不过去的母亲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话题。本该是只有母亲才有资格谈论的话题,自己却一再的越界去谈,这种一再的冒犯也深深的伤害了阿克曼自己。

  • 甘草披萨
    @甘草披萨 15 有用

    #阿克曼回顾展#@艺海,如果这是阿克曼影展第一部片的话,可能就当成是一部谁都能拍的、轻松的、家有可爱老小孩的普通家庭录影带三星打好,然而在看完十四部阿克曼的最后时刻,几乎难过到泪目,这是一个就连聊熟人绯闻八卦都是苦难历史记忆,一个从奥斯维辛归来的波兰犹太人,一个与女儿视频电话都难以挂电话的母亲,“她在纽约在柏林过的怎么样她都不和我说”,联系《家乡的消息》《家书》《美国故事》和刚看的《那里》,香特尔也是个报喜不报忧的孩子,她独自忍受着莫大的痛苦煎熬,她做出和奥兹母亲一样的抉择甚至都不是意外,我想看得这么难过,是因为经过影展,了解了作者的作品生活经历家族历史(甚至她的眼睛),香特尔已经成为了我一厢情愿的朋友,所以这才是通过一次系统的、精心编排的影展了解一位创作者的全貌的重要理由

  • Lies and lies
    @Lies and lies 12 有用

    除夕夜重看。当DV撞上屏幕,水面,Chantal显影。拍母亲,也是拍自己。最后逸出的视角不知是母亲的魂还是女儿的影,私影像变成“公影像”,再无Home Movie。母亲谈起她小时候,让人不禁想起Saute Ma Ville里她脏兮兮的样子,想到这就哭了起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