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法斯特 HD6.9分

贝尔法斯特

超高清播放

全高清播放

蓝光极速播放

极速高清播放

HD

猜你喜欢猜你喜欢

影片评论影片评论

单击刷新

用户评论

共“28”条评论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4 有用

    Nostagia oversell。每一次配乐都让我想翻一次白眼。

  • 迟到千年
    @迟到千年 76 有用

    不用去和罗马比,每个人的私人故事都是不一样的。相比之下贝尔法斯特甚至比罗马更让我共情,最后20分钟爆哭。小男孩很灵。

  • 徐若风
    @徐若风 8 有用

    2.5 戏剧腔和黑白怀旧影像异常割裂,而人物关系的驱动力始终没有成立。一群人就像站在临时搭的景里,聒噪地念着不知道在干嘛、没有前后文联系的台词。相比之下,就不说别的,连张大磊的《八月》都赢麻几倍了==

  • 陀螺凡达可
    @陀螺凡达可 19 有用

    用糖霜和技巧把时代和童年回忆包裹了一层又一层,导致整部片显得花里胡哨的糖水娱乐片(多南有唱歌♥

  • 火娃
    @火娃 4 有用

    7/10。开场用彩色摄影展示出城市亮丽的港口、工业和文化雕塑,镜头穿越时间之墙围绕巴迪跟踪运动,穿梭在热情洋溢的街区人群中,突然教徒纷争的暴乱和汽车燃烧打破了这一切,紧贴表情的升格旋转运镜强化了巴迪直面历史的成长。大光圈和广角镜头创造了威尔斯式的深焦空间,如巴迪偷听父母谈话一幕,他的位置在楼梯栏杆上画面斜线的一角,父母被框在右边门内,深焦镜头使背景的谈话变得清晰。纳入天气元素和极仰角度的镜头也效果独特,在巴迪之父阻挡暴徒的骚扰时,用锐利的仰拍表现父亲宏伟的背影,对暴徒则采用中心偏离、画面留白的正脸特写,而家人给爷爷下葬的场景,利用广角仰拍将天空交叉飘过的云纳入画面,营造浓郁的惆怅感。在儿童的视野内,窗外掩映的月光、落在铁栅杆的雨水等诗意物象,是伴随教派冲突和拉大幻想/现实差距的彩色影院而存在的。

  • 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 2 有用

    散文诗一样的电影 但拍的有点平淡寡味 演员加分不少

  • tangerine
    @tangerine 5 有用

    肯尼斯·布拉纳改编他自己的童年,通过对家庭和工人斗争的真情实感打动观众。黑白颜色创造了怀旧的感觉,其他的颜色也帮助场景脱颖而出,配合上雨声、火声或嗡嗡的电视声,一种回忆尽显眼前。他可能也想不出自己该如何平衡那些自己记忆里忽远忽近的东西,但说此片不如《罗马》的,我一万个不服,讲童年的东西,哪用得着那么多匠气。

  • 朝阳区妻夫木聪
    @朝阳区妻夫木聪 38 有用

    Kenneth Branagh真是个没什么影像创造力的导演,没看到对于故乡的眷恋,只看到一个作者的自恋。(单押x3

  • 亵渎电影
    @亵渎电影 44 有用

    怪我总是不自觉的联想到卡隆的《罗马》,这么一联想就太残酷了,这个导演的水平跟《导演请指教》那帮新导演的水平差不多,一边看装逼的黑白摄影,一边努力的读字幕,这种不懂视听却强装文艺的片子,观感太累了。

  • Morning
    @Morning 3 有用

    很像正午阳光品牌会做出来的影视作品,从一开头场面到人物关系,都是好但似乎又有点滥。从景到摄影都弥漫着舞台剧摄影作品的气息,尤其人物常常正脸特写来处理,更像是摄影作品的动态影像,其中不乏一些小男孩在车下可以清楚听到父母的谈话这样的情节,就更能理解为一种舞台剧了。但是这部电影里舞台剧和电影都用了彩色来处理,黑白光影反而是一种真实生活。最喜欢一场戏是爷爷奶奶在窗边的谈话,丹奇为整部戏注入了恬静的烟火气,是一种日常的美,不是戏剧味。这里我也喜欢这部影片的黑白摄影,它让朱迪丹奇脸上的皱纹更加深刻清晰,展现了苍老和岁月的力量,不同于兰心里我总觉得黑白是为了掩饰巩俐作为本身的年龄和生理状态,智齿利用黑白摄影是不太精致的布景变得更有风格,这部电影的摄影匠心独运。最后丹奇的送别戏和别告诉她一比较高下立显。

  • Singin'in rain
    @Singin'in rain 19 有用

    很喜欢这部电影,没懂为啥评分这么低。也许是在英国待了很久,也去Belfast游览过,所以我能共情到这一份乡愁。配乐和John Wayne都超有年代感。非常多有趣的台词,尤其是爷爷,真是位deep thinker,导演的童年投射很多。“For the ones who stayed” “For the ones who left” “For all the ones who were lost”,很受触动,其实单纯从触动的角度来说,本片于我而言比《罗马》要共情的多。

  • 荆棘
    @荆棘 20 有用

    乱世中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有些东西总是能让人在失望中撑下去,小男孩让人想起四百击,音乐有趣。

  • 傻乐的猫
    @傻乐的猫 5 有用

    我们每每看欧美电影讲他们的“苦日子”时都会心想,就这?你们也好意思叫苦日子?

  • William H D Lee
    @William H D Lee 12 有用

    简化版罗马 我的故乡往事

  • Aloysha
    @Aloysha 69 有用

    没有功劳,更没有苦劳。我就特别纳闷儿年代戏年代感的还原有那么难吗?《间谍之妻》好歹还有那么一两场室外戏而且是真的有布景的,到这儿就一条街!?而且一条街都做不好?定场镜头就靠黑白滤镜航拍21年的贝尔法斯特(你看那个星星点点的光就知道那他妈绝对不是69年的样子)?妈呀……整个片子里其实一家人遇到的危机不少,问题就是您拍不出来啊。哎呦家里那叫一个体面整洁啊,这他妈是欠一屁股债的人住的地方吗?麻烦不要自我感动了好吗?别说《罗马》,《八月》都比这个强。

  • 山水田园
    @山水田园 5 有用

    5.3 一个馅饼切成几块足矣,但吃前非要捏得粉碎(主观叙事碎片化);糖少放点就够了,但它偏偏要搞得齁甜(配乐满得莫名其妙);馅料看上去挺足,然而却不入味(尴尬单薄的情感表现力);厨师忘记在表面撒上糖粉,还是不正宗(画面太"新",像个做旧不彻底的电视电影)。传承于肯尼先前作品的舞台式布景,到头来还是如作戏般轻浮。M夫人与荒原老狼的罗曼史,乃观影过程唯一戳人的动情之处。提名奥斯卡BP不是离谱,而是谱子从中间直接裂开。😠

  • 托尼·王大拿
    @托尼·王大拿 13 有用

    私人视角的——或是过于私人视角的——高级包装下的平价货;电影与戏剧出现时的彩色画面能看出布拉纳心底的温暖。

  • 本初老儿
    @本初老儿 59 有用

    一部《人的迁徙》。多数电影聚焦移民以后的生活,《贝尔法斯特》则关注决定移民前的犹豫和挣扎。感动都来自我个人非常相似的经历,哭瞎了,评分很私人。

  • T2
    @T2 21 有用

    影片有些过于刻意了,人物都带着一种弧光,仿佛都生活在滤镜之下。肯尼斯•特拉纳这次的风格有点儿向特伦斯•戴维斯靠拢,但构图与运镜又有着极大的不同,不得不说影片的画面一流。

  • Roy0205816
    @Roy0205816 57 有用

    Go. Go now. Don't look back. I love you, son.

  • SELVEN
    @SELVEN 32 有用

    这几年冲奥电影的共性就是“nothing happened”。

  • \t^h/
    @\t^h/ 34 有用

    “好哭”,“儿童视角”,“怀旧”,“爱上电影的过程”,“老戏骨演技教科书”简直是照着奥斯卡checklist 拍的,还好小孩子是可爱的。

  • Baristina
    @Baristina 38 有用

    正在读一本90年代国内拼死偷渡去美国热潮的书,不是说人的suffer可以分出高下,但是就,不太能relate从爱尔兰搬去英格兰升职加薪还给房子的痛苦。

  • 哪吒男
    @哪吒男 58 有用

    现在乡恋电影的门槛这么低了?

  • 谢飞导演
    @谢飞导演 60 有用

    又一部奥斯卡呼声高的怀旧影片,在金球奖中获得最佳编剧奖。演而优则导的导演自己也出演,非常用心地再现了对自己故乡—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及60年代的童年生活的怀念,各方面的制作都很精致。可能所说的地方和时代与我们太远了,非英国的观众,似乎难以被感染许多。

  • 饮歌
    @饮歌 86 有用

    非常私人的回忆,从电影的精致程度就可以看出导演对这段记忆的如数家珍,即便故事的背景是纷乱的时代,但孩童的视角总能让人感受到一份纷扰中的天真烂漫。最喜欢的就是影片中主角在看电影和戏剧时画面忽而转为彩色,让人深切的感受到光影对导演儿时举足轻重的意义。

  • 不留痕迹
    @不留痕迹 63 有用

    像是春日午后小憩时做的一场梦,亦或是多年后翻起的一本童年相册,那些儿时粉红色的回忆一下子涌上心头。它和罗马还是不一样的,卡隆的记忆里有痛苦的部分,到了这里无论是纷乱或者别离都谈不上痛苦,无非是一皱眉头的惆怅,剩下的只有畅想着的和小情人无限的未来。

  • 桃桃林林
    @桃桃林林 100 有用

    之前有人说这是另一部《罗马》,感觉被误导了。质量上未免差得太多。整部片子豆很匠气,太过设计感了。风格也有点不统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