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莫扎特 HD7.6分

永远的莫扎特

超高清播放

猜你喜欢猜你喜欢

影片评论影片评论

单击刷新

用户评论

共“22”条评论
  • 柯里昂
    @柯里昂 0 有用

    不喜不厌

  • 玖柒叁
    @玖柒叁 0 有用

    越看越觉得 狗蛋还是自己写论文吧

  • 豆友95
    @豆友95 0 有用

    85.39

  • 狗肉
    @狗肉 0 有用

    可能翻译问题比较大。文化在当代政治中的尴尬地位。萨拉热窝没有结束!

  • 米粒
    @米粒 1 有用

    把疯狂的戏剧安排在疯狂的世界里

  • CM
    @CM 0 有用

    For Ever Mozart....................

  • woniu2048
    @woniu2048 0 有用

    一段段的情节都挺有意思,拼得有点怪

  • 麻麻睇
    @麻麻睇 0 有用

    晚年的戈达尔依然难以靠近。絮叨的对话、过于凌乱的头绪,戈达尔试图拍摄一部哲学电影,自然不会考虑是否便于解读。

  • Bingo
    @Bingo 0 有用

    太文艺了,意境不错,但是看不太懂,翻译也一般,只当练法语听力了。

  • 长安生生
    @长安生生 0 有用

    很棒的片子!

  • 持人的摄影机
    @持人的摄影机 0 有用

    7.0/10。①两条线交织:一伙剧团青年前往萨拉热窝演出,那里正在经历波黑战争;一个年老的导演试图完成他反应战争之可怖的艺术电影。②通过摄影、台词、声音(以及声音与声音间,因为有不少多音轨)、剪辑(叙事节奏支离破碎)等影像元素互相之间的「对位」(类似声画对位那样)搭配上精美的高水平摄影美术、平淡缓慢的叙事节奏、舒适的音响等谱写了一种超越理性的、完全旋律化的肃穆诗意(正如同严肃的战争与政治话题)。③叙事太不知所云,而且较为丰富的情节发展明显不属于后期戈达尔的纯旋律电影。

  • Théo
    @Théo 0 有用

    “90年代的欧洲与30年代的欧洲没什么不同,不过是一些变调的区别罢了”。变调是这部作品最美的标志,第一个故事是疙瘩80年代风格与60年代《中国姑娘》的变调,随后(随着集中营似场景的出现)逐渐变调到《电影史》——尤其是对Selznic一语的化用“我要Del Rio和Tyrone Power出现在一个南海浪漫故事中,故事具体不重要,只需要电影叫做《Birds of Paradise》以及结尾Del Rio跳进火山里就够了”。

  • 大1哥哥
    @大1哥哥 0 有用

    T0级别

  • 阿喆_Aloysha
    @阿喆_Aloysha 2 有用

    戈达尔似乎用加谬味道的台词来吸引大家,叙事断裂,但最后时刻mozart与手机铃声的美妙交合很有腔调。。。或者是一孔之见,戈氏每一次都在电影里面进行技巧实验,但此次却缺乏一种闪现般的幽默调度。很想看懂其想如简介中所谓的“殖民文化泥潭”云云。PS,可作为电影本体论的论文论据。

  • 超人叔叔
    @超人叔叔 0 有用

    No Trifling with Love

  • 猫龟🐌
    @猫龟🐌 4 有用

    电影下面的短评看看,人们各式各样的想法让我越来越坚定地只爱自己。

  • 影中漫步
    @影中漫步 1 有用

    故事层面难以捉摸,台词有强烈政治批判性.

  • Shin
    @Shin 4 有用

    从一个极其有文学性的对白开始,故事中的一家人形成了两个走向,一个坐着卡车奔向了现实,另一群则走进了荒诞的战争。戈达尔的旁白一直在电影中存在,思考着电影和政治,战争之间的种种关联。哲学性太强以至于令太多人走不进去。

  • 欢乐分裂
    @欢乐分裂 3 有用

    “缓慢的空虚的时刻,存在的悲伤和灵魂深处的思考"

  • 峰峰峰峰
    @峰峰峰峰 0 有用

    哲学沉思,连珠炮弹。天马行空的想法,关于政治、艺术、善恶和道德。

  • 6
    @6 1 有用

    后期的形式美

  • 小熊QQ
    @小熊QQ 0 有用

    艺术片,不是文学也不像哲学。有些片段拍的非常优美,每个片段间有奇特的化学反应,走马观花讲哲学的对白,不能用系统的文字表述出来,只属于电影的独特的语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