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和解 HD中字7.7分

没有和解

超高清播放

全高清播放

蓝光极速播放

极速高清播放

猜你喜欢猜你喜欢

影片评论影片评论

单击刷新

用户评论

共“25”条评论
  • 我喝奶茶不加奶
    @我喝奶茶不加奶 0 有用

    (2+)我知道是好作品,但是这部斯特劳布夫妇是真的看不懂

  • 杨小槑
    @杨小槑 3 有用

    形式风格上承接《马霍卡莫夫》,通过文学化的对白,没有情节关联的人物交流片段、特写、外景与即时性的直接纪录片段,去表演化、作为转述人物话语的演员而存在的形式,组成了一个令观众如此陌生化的影像世界,来达成布莱希特式的间离化戏剧美学。|“用历史的闪回镜头回顾纳粹时代”,追溯一战至当代的连续性。2q

  • sonoko
    @sonoko 4 有用

    重看

  • NVHZ
    @NVHZ 0 有用

    一、简练,却不熟时局,不懂;二、人物交代有些问题。抽象太远了。可作模糊感欣赏倒也不是不可(但我又相信不是本意);三、人物之疏离有意思,画面的距离。本质上超现实手段。四、却又不是布列松完全不演,是诡异地半演不演,表情有时刻意出戏,有味;五、这手段在求婚杀人等部分极其动人。六、永远不能说什么不好。只能说,这声音,用得不太好(当然,是与之思想美学体系相比;二流仍是一点份也没有)【3/18修正,错了】。七、恕我未能理解。会理解的。

  • 迷宫中的站起来
    @迷宫中的站起来 0 有用

    +

  • 欢乐分裂
    @欢乐分裂 0 有用

    即使突破时空跳跃的阻隔,重组高度精简的情节线仍相当困难——当然,这远非导演诉求。

  • 1
    @1 7 有用

    展示剪辑可以制造怎样理性的电影织体,这并不是对位,比之对镜头,在这里处理的主要是一种结构

  • 三十
    @三十 2 有用

    太难懂

  • 海鸥马步
    @海鸥马步 0 有用

    封闭而被诗意缠结。

  • Kill tcyxzmy
    @Kill tcyxzmy 1 有用

    堪称新浪潮与德国电影的终结者,新浪潮在这片面前只显得幼稚甚至可笑了。

  • Pincent
    @Pincent 0 有用

    85/100 政治态度尽在闪回、剪辑里。

  • JeanChristophe
    @JeanChristophe 2 有用

    《没有和解》《驴子巴特萨》《女教徒》,几乎同一时间出现的三部作品都采取了跳跃间断的剧作构成,但斯特劳布无疑做出了其中最激进的尝试:如同一个细支架搭建的雕塑,太过切近的观看使人们无法领会轮廓线之间的空白乃是其暗示的实体,便只抓住用于勾勒的线条而把它们当成一根根"棍子".

  • TWY
    @TWY 1 有用

    + 只有现在,最起码看两遍

  • 有心打扰
    @有心打扰 0 有用

    再见,“高级”作品。

  • 拜仁小将阿拉巴
    @拜仁小将阿拉巴 0 有用

    如此平整干净的形式,似乎过度理性,以至于显得冷酷,只有同期声所反映的那个粗糙而丰富的世界残留一点温度。

  • stknight
    @stknight 5 有用

    斯特劳布夫妇,据说是海因里希·伯尔的小说改编而成,基本没明白这片子在讲啥,传说是讲60年代德国的纳粹主义阴魂不散。IMDb的评论碉堡:不喜欢这种片子就表看,如果不幸看完了也表在IMDb上瞎扯淡。

  • Parker Li
    @Parker Li 2 有用

    【MUBI】虽然归为Straub名下,但由本部起,应该都归为Straub–Huillet夫妻档才更为合适。本片已经可以一窥后续作品风格,但更能看出Straub之前在布列松,冈斯等人做助理时受到的影响。一部浓缩的就是精华的政治评论。

  • 伏眠
    @伏眠 27 有用

    自译字幕。影片干净利落,空间+结构的变化清爽自如,对白干脆,余味颇多。

  • 持人的摄影机
    @持人的摄影机 2 有用

    8.0/10。①一个德国中产家庭近半个世纪(大概1910-1960)的变迁,展现了这段德国历史的一个切面。②一种「几乎无主观情绪、仿佛在读一篇抽离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极其客观的论文」(即toneless)的影调的营造:冷静无感情的旁白;零度表演/布莱希特式表演;平淡的叙事节奏;简约干净的布光;结构复杂(甚至分不清时间先后)的非线性叙事(大大增强了观众对故事的共情难度,从而将观众间离出来看故事);等。③很明显,②中所说的影调的目的是让观众能理性地、不带个人情感地去客观地理解分析故事,但本片过于复杂晦涩的叙事结构却导致观众根本难以看懂故事(甚至故事不一定有唯一解),所以影调的作用大打折扣。

  • Amushi
    @Amushi 1 有用

    .... maddeningly opaque.

  • Trillian
    @Trillian 1 有用

    改编自《九点半的台球》。每一幕都充满布莱希特式的陌生感,结构极繁复,爆破与重建。

  • Mannialanck
    @Mannialanck 5 有用

    7。片难解

  • 何倩彤
    @何倩彤 0 有用

    10/9/2006 2:30pm Space Museum

  • brennteiskalt
    @brennteiskalt 8 有用

    斯特劳布对于波尔的改编几乎里几乎只考虑了一个问题:怎么在完全保持原文结构的同时,用最短最精炼的场景反映原文的精髓。除了结尾处枪击一场戏外,我不清楚这样做对于电影语言的革新究竟有什么贡献。电影的宏观叙事结构和它的镜头语言完全是对立的,更不用提它的演员了。

  • 火娃
    @火娃 9 有用

    6/10。大胆地将横跨两次世界大战与当代的家族叙事压缩到50分钟以内,刻意采用了生硬的表演,极简化的技巧,零零碎碎的片断,语法奇特的对话,尽力消解服装和道具的时代特征,从而制造出一种无调性的影像,使观者要费力去分清家族几代人的关系。为阻止观者按照时间顺序将故事重新排列,会故意混淆两个片段之间在时间上的运动谁前谁后。这其中的因果关系正如德国与历史的关系,一切难以和解。临近结尾,乔安娜站在阳台上射杀了那位害死她孙子的权贵(凶手隐没于画外),照应了以暴力反抗暴政的主题。斯特劳布提倡以摄影机的放置与运动,让角色与地点分离,如用偏离中心的构图拍摄酒店场景,再如用一个横摇镜头将观众带到施雷拉战后重访的故居,这样来处理人物错综复杂的剧情,以抵抗传统电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