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王 HD7.9分

俄狄浦斯王

超高清播放

HD

猜你喜欢猜你喜欢

影片评论影片评论

单击刷新

用户评论

共“20”条评论
  • MIK
    @MIK 5 有用

    1、我爱极了大远景,能在上海大光明欣赏这样的作品是视觉上的享受。2、做开场导映的马主席说帕索里尼关注的是现实,所以开场结尾都从遥远的神话王国回归现代生活,但我没明白帕索里尼想关注的是哪一点。3、对男主的表演没有感觉,但被神奇小子尼内托•达沃利欢乐充满活力的表演吸引,他伴随男主从一个国度走到另一个国度的桥段与大鸟小鸟类似,像是给悲剧点缀几丝轻松的氛围。4、看完之后,太阳照常升起的旋律在脑海中浮起。

  • tehom
    @tehom 11 有用

    俄狄浦斯离开科林斯时抚摸母亲的脸,与之后他抚摸底比斯皇后的脸重合了,他的确爱上了母亲,所以才会相信宿命离开科林斯。

  • paradiso
    @paradiso 1 有用

    有力的故事只需要一片大地人民当背景(and谜之炸裂的针织衫....),未能按照神谕及早斩断悲剧,竟然只是由于一个人的怜悯心,想哭。完了我咋觉得这个片子里的Citti哥这么美这么流浪千年悲剧成肉身啊,现在想来《定理》Stamp岂不就是一个冷艳精致高端版的Citti(发型身高体格都一样么- -)六十年代意大利电影的男主演充足的程度堪称空前绝后且鲜花杂草凤凰野鸡总有一款适合你...母/后曼伽诺在儿子老公困扰身世时说娶你妈有这么犯愁吗,这不是很多男人的梦想吗,不好意思这是索福克勒斯的台词吗我要笑场了。

  • モチモチ
    @モチモチ 1 有用

    #2021上艺联影展#Perché l’hai salvato? Per pietà.听到这句台词的时候整个人像过电一样从头皮开始发麻。结尾处神话与现实的连结通过Bologna得以完成,惊喜之一是这个男人以他的方式让人重新认识了这座红色之城(各种意义上的),之二是第一次在大荧幕上见到意大利60年代的Bologna城市影像。

  • 余啸
    @余啸 8 有用

    意大利电影大师展,艺海剧院,2k数字修复版,8.4分 1,野蛮原始粗犷残酷的古典悲剧,帕索里尼对古希腊精神的解读绝对优秀,恐怕很难再找到一个现代叛逆者身上流淌如此纯正的古典悲剧血液。这是索福克勒斯韵诗般节奏的轰鸣,是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巨人倒塌的肃杀之风 片头片尾穿越回现代意大利的风貌提醒我们弑父娶母的宿命悲剧从未停歇,在历史的轮回中将一直永恒上演 2,充满古代日式风格的音乐运用在此倒也不违和,奇蒂雕塑式的脸庞,其眼神近看颇似仲代达矢 3,片中大段剧本台词的引用之下,还是简简单单“我可怜他”这几个字最打动我心 4,以前看dvd完全没体会到影片之美,大荧幕重温后唯有鼓掌称赞 10/31大光明二刷 1,生命曾在此开始,也将在此结束 2,莫扎特(特瑞西阿斯先知)的音乐脱离了命运的枷锁—第19号四重奏

  • YiQiao
    @YiQiao 10 有用

    三星半//糟糕的声效可能是我不喜欢这个时期意大利电影的最主要原因了//而帕索里尼的改编让这个本就极具宿命感的故事更是充满了无法违抗的宿命安排俄狄浦斯既是俄狄浦斯也是盲眼先知 他干涸的双眼看向现代的城市莫名也意味着即将重演的宿命 字卡的加入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反复上演的意味 弑父时的大逆光暗喻了天神的残忍而冰冷的注视 盲瞎的双眼也仍将看到悲剧的画面 生命之始也将是生命之终//以及那个孩子看父母宴会玩乐的镜头 很难不想起《反基督者》

  • 丁一
    @丁一 15 有用

    帕索里尼就是自己电影里内个从古代坎特伯雷穿越到现代索多玛的路上邋邋遢遢疯疯癫癫嘻嘻呵呵最后半路被人敲了闷棍的老实天真欢乐傻瓜流浪汉

  • 米粒
    @米粒 11 有用

    帕索里尼还真是适合拍这种传说改编的故事。宿命论的极致,以及又是母亲的情结啊。(为什么在影院看了这么好几部,总觉得声音处理得好让人出戏呢。。感觉像重新配音似的?)

  • JoshuaLi
    @JoshuaLi 12 有用

    8.0 帕索里尼有些电影并不十分注重每一个镜头的严谨性,比如对于群演的表演经常会暗示出摄影机的存在,以及一些比较粗糙的正反打镜头,因而时常会给人一种业余感,但这似乎也挺符合他的电影比较自由的形式。对于这部来说,最后对于时空的转换实在是非常棒。

  • 沛韦
    @沛韦 9 有用

    看见“人”。看见政治的移植。帕索里尼:“智者的天职是探索,一看到什么东西不起作用,就马上研究它。而俄狄浦斯恰好相反,他不想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就像所有单纯无知的人一样,为自己和自己的感情所困。这就是索福克勒斯的剧本中最令我感触的东西:一无所知和知的义务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不是生活的残酷导致了犯罪,犯罪是由于人们没有努力去了解历史、生活和现实。”

  • 吴邪
    @吴邪 14 有用

    @2021意大利电影大师展。 平遥之后又见马可穆勒,马老师提醒注意开头和结尾帕索里尼的自传式安排。 贯穿全片的人类困境,但俄狄浦斯王自戳双目以获救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当下,双目失明却依旧不安,直到回到片头婴儿时期的自然怀抱,而那时,母亲曾匆匆跑开。 眼盲心不盲,人们事不关己的急匆匆的脚步,烟雾弥漫的巨大工厂,何尝不是现代的弑父和乱伦? 最悲催的可能都不是宿命,而是知道了命运的真相,帕索里尼大概是同时代的几位意大利导演里最疯狂也最痛苦的一位

  • Tyger Tyger
    @Tyger Tyger 8 有用

    古希腊的能量被首尾两处的当代化处理激活。这已经超过了现代普遍的弗洛伊德式阐释,当然,也内涵了前者。片头父亲的形象设置,接通了对现代政治隐在逻辑——暴力的内在化和普遍化——的质询~~

  • 艾斯跳跳
    @艾斯跳跳 20 有用

    三岔口弑父那里改编神了。配乐绝妙。以及,为什么把最后的陪伴者由安提戈涅改成了叫安吉洛的信使男孩子?对异性恋失去信心了么哈哈哈哈哈哈(毕竟帕索里尼,唔。

  • censored dump
    @censored dump 18 有用

    帕索里尼的改编有诸多潦草、狂狷之处,或者说在地化,比如德尔斐神庙基本是棵逆光的大树,岔口争端(碾脚)的细节和斯芬克斯谜题都手持略过,对摩洛哥山地和群演的展现,透着左翼世界大同的劲头,但帕索里尼的重心又是知识分子式的,在成为情结之前,俄狄浦斯王关乎命运、欲望与视力,俄狄浦斯,字面意思是“肿胀的脚”,他焦虑与疯狂的核心,是某种视而不见,对真相的盲目与刨根问底,构成了情节上的张力,也是从心盲到失明的命运曲线,影片对眼睛包括捂眼的特写就是一种视觉上的预言,或许也是来自光明神的诅咒。而对现实的切入,包括吹笛的配乐,则暗示人物放逐至今的心理原型,充满苍凉、凄厉之势。

  • 欢乐分裂
    @欢乐分裂 19 有用

    重看;“神话追求的是普遍性和超越性”(加缪语),从右侧入画的人物从现代历经远古再返回至现代,依然是右侧进入画框,除了时空的飞跃、回环和闭合,墙头旗帜的撤下也暗示现实政治的更迭,这一出永恒的悲剧寓言是人类提前预知却永远无法规避的谶语,疯狂与邪恶仍然在千年后同时滋养在同一个生命体/政治体内,空镜摇过婆娑的树顶,从开始的地方回到结束的地方。 屠戮时头顶的阳光如神明最后的警示,这种晕眩与后来刺瞎的嘶叫对应,父子两代的暴躁、狂怒、残酷互为映照;荒凉无垠的远景与工业时代的设施对应,他们注定要走向一个毁灭的未来。

  • 柯里昂
    @柯里昂 17 有用

    帕索里尼啊,让人又爱又恨,说是改编也不是(哪有改编作品中出现原作故事的),说是原创也不是,就是套了个俄狄浦斯情结,可能是近期看过最闷最坐不下去的一部片

  • stknight
    @stknight 30 有用

    帕索里尼用他的诗意影像与经典帕氏手法构建了这部《俄狄浦斯王》。他将本片的故事搬到了北非摩洛哥荒凉的国土上,并赋予它古今对应双重戏剧结构:故事的开端、结尾发生在当代,经过却在古代。影片最后一句台词说“生活就是在结束的地方开始的”,暗示命运的循环反复和无新意。

  • 冰红深蓝
    @冰红深蓝 40 有用

    帕索里尼首部彩色片&首部神话题材作品。1.精巧的三段式,以现代场景建构首尾(20与60年代),片头婴孩与父母构成三角关系(妒羡与抓脚-阉割威胁)——亦即老帕说的将精神分析反投射于神话中,片尾自我放逐的吹笛盲者俄狄浦斯既彰显出古老神话的复沓轮回,又喻指精神分析中的升华(俄狄浦斯似成了盲先知忒瑞西阿斯,也是诗人与哀歌者)。2.老帕称本片为最富自传性作品,亦不乏政治隐喻,如片头的法西斯军人,以及片末俄狄浦斯从资产者街游荡到工人区,最终回到出生地。3.神话段落拍得粗粝而狂野,一如男主歇斯底里的疯喊。老帕视此神话为元历史/超历史的永恒事实,故舍弃还原希腊,服化道风格借鉴与融合了两河流域、阿兹台克与非洲部落文化。4.俄狄浦斯的蒙眼转圈&多次摇镜,恰似迷失陷溺与无尽轮回。5.打杀时的太阳逆光如同神谕/神视。(8.5/10)

  • 一一
    @一一 77 有用

    7.6/7.6 60年代是自我反思是年代,变成瞎子出走的俄狄浦斯最终被导演带至了当代,在如旧的笛音里吹奏着人类的欲望的挽歌,当他出现在工厂的场景里,只有冰凉的管道应对着前世的荒原,这样的呼应是悲壮的,导演敏锐发现了资本主义时代的弊端,杀了自然之父和奸了环境之母。

  • Danny
    @Danny 18 有用

    俄狄浦斯王,整个故事被帕索里里从一个杀父弑母的经典神话故事拉伸到一个关于“痛苦”的故事。什么是“痛苦”,痛苦不仅仅是心理层面,而是一系列动物本能在肉体上受到伤害,麻木,逃避,甚至自我欺骗的心理过程与身体行为。意识不过是颗“梦”的种子。整剧的父、母、子,三者皆不愿面对命运本身,越是逃避,就越被命运推入既定的轨道。母死子瞎的高潮部分,台词直接揭示了角色的本质,反而把这部原属古希腊的文本拉回到一种现代性中。结尾的处理更是神来之笔。失去双眼的俄狄浦斯游走在现代工业文明之中,教堂、广场、工厂、足球,60年代的战后黄金时期的意大利,可他无法融入,甚至更多的是不安。而所谓现代文明的当下,科技进步似乎更多地围绕着人的感官享受而进展。如果失去光明,行旅在黑暗之中,古代与现代对于人的界限又何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