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死刑 HD8.3分

绞死刑

超高清播放

HD

猜你喜欢猜你喜欢

影片评论影片评论

单击刷新

用户评论

共“20”条评论
  • 神户酩人
    @神户酩人 0 有用

    影片取材自李珍宇事件,他是1958年在东京小松川奸杀了两名女性的在日朝鲜人。成长于贫困家庭,却是夜校的优秀学生。喜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写过短篇小说,是一个文学青年。李珍宇归案后被判死刑,四年后执行。电影慢慢从假装成纪录片的样子,转成荒诞不经的道德说教片,类似于4年前出品的《奇爱博士》,在一个封闭空间内的黑色幽默,直至集体的癫狂。

  • 持人的摄影机
    @持人的摄影机 0 有用

    7.5/10。①运用(如舞台剧般)浮夸的表演模式/调度和各种(超现实的)幽默/笑点+干净冷感且表意有力的摄影美术营造了充满讽刺性的荒诞气质。②场景变化少(后段变化相对多了很多导致影调不连贯,是败笔)、大量长镜头、少配乐、戏剧性淡、各种独白/评论剧情型字幕卡等视听技法一个是让影像脱离了传统故事片的范畴,一个是让观众在潜意识里更倾向于审视/观察角色而非代入角色(契合本片对角色/故事的批判属性)。不过,这些视听选择(除了评论剧情的字幕卡)也大大限制了本片影像力量的上限。③作为情节主导型电影主题表达不够集中清晰深入。 具体长评。

  • 熊仔俠
    @熊仔俠 2 有用

    大島渚十分高章的民族、政治寓言!絞死刑終究把握著R肉體和精神的生殺大權。電影始終充滿著一股「干預」的力量。從敘事策略或者形式上看,那是時空和角色的交錯;從內容劇情上看,那是律法上人道主義的干預;從更深層次上看,那是民族和國家的互相干預。若干個分鏡還是對這種「干預」起到抵觸了。

  • 杨小槑
    @杨小槑 0 有用

    R最后频频的质问可太发人深省了。国家是什么?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层专政其他人的工具。那么专政之下少数族裔的受压迫问题尤为凸出,而专政意识形态体现在某些方面的时候,就显得极为荒谬,双标。哪怕最终处决的是没有客观存在性的思想/抽象概念,也要践行这该死的体制仪式。|影片有着德莱叶式纯净、简化的布景,实验叙事,长镜头调度,以荒诞喜剧的样式表明对死刑这种政治手段的反省式抗议。2q

  • 火娃
    @火娃 12 有用

    7/10。在R终于记忆起自己的朝鲜人身份时,镜头缓慢后退,圆形的绞索就在头部上方,这和莫名被官僚杀害的女学生,被放入棺材的身体上覆盖着一面太阳旗,形成了绞索=国旗的同构图案,意思为国家体制的名义下战争和杀人的禁忌变得有理有据。大岛渚的构思起初是官僚们说服R再认罪的可笑尝试,密闭的刑场和糊满报纸的室内搬演,在R参与到姐姐的回忆后,画面转为静照呈现了贫困的街景,再景别不断缩小到R失神的脸,暗指体制对人的无言压迫,早已死去的女学生复活,身份变换为R的姐姐,而不认罪的R在门口被象征体制的强光阻挡了自由,最终执行绞刑后身体消失,都是个体的民族身份被国家体制所定义和取消的控诉,并用R和女学生骑单车跌落河边后不断翻滚又相依于小船中央的浪漫影像,表达以爱反体制的身体自由。但一层一层搬演场面的积累,突显了结构的过分冗长。

  • 离净语
    @离净语 6 有用

    只有我一个人认为是探讨民族问题大于法理道德问题吗

  • 不朽浩克
    @不朽浩克 2 有用

    60年代无疑是属于反叛者的时代,这部影片完美诠释了日本新浪潮的精髓所在,这种以纪实性手法引出超验观感,再通过媒介自反将叙事拉回到现实的纯粹影像属实过瘾。大岛渚的反叛是意识对于身体的反叛,是在自我否定的前提下被外力强制肯定自身归属性的无奈悲剧。他用一个看似充斥着左翼思潮的声明来表达更为深刻的哲学问题,从表面上揭露了在日朝鲜人的生活现状与不公待遇,也从一个帝国主义的视角出发对政治制度的形式提出了质疑与讽刺。绞死刑存在的意义是为了将杀人这一行为合法化,而法是国家意识强加于个体意愿之上的规训手段,电影通过超现实手法将人的灵魂与肉体分离,从而将意识与身体分开进行审判,并在审判中进一步揭露了整套权利运行机制的荒谬与可笑,将无形的意识形态压迫落实到具有共性的R身上,最终以一个R的消失引申至我们所有R的失语

  • 如
    @如 9 有用

    只有日本人拍得出的电影,极荒诞又极现实;充满符号的对白还很自然,大岛渚甚至还做到了喜感,经常逗得我捧腹。又是卡夫卡式的现代寓言,但难得的不cliche不招人烦。室内场景调度精确,抽象空间里保持真实性,虽小成本但绝对更适合大屏幕;时间不长的室外场景随意炫技,具象空间创造梦幻感,妙不可言~

  • 船长
    @船长 14 有用

    题材发人深思,曹杨影城,全场在笑的是傻逼。观影体验,好起不来,看完难受。

  • 烤芬
    @烤芬 2 有用

    十分《圣经》,R 在官员面前复活即耶稣在门徒面前复活,而耶稣的复活需被「见证」以增加其可信性和威力,正如《圣经》中不断描写谁谁看见了耶稣,本片也反复强调谁、什么时间点看见了活的 R;复活使 R 从具体的人变成形而上的比喻,其复活被见证过才具有神性,而其见证人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其追随者。在暴力机关迫使 R 再次成为 R (具体的、有罪的人)的过程中,R 反而逐渐更具有一种象征价值,那就是将剥夺生命权的死刑与剥夺民族性的殖民联系起来,反死刑必先反殖民。片尾处越是「虚幻」的场面越贴近取材事件「真实」,这个处理十分有趣。可惜头半小时里我又昏过去十分钟,看完脑瓜子嗡嗡。

  • 蓝莓布加洛舞
    @蓝莓布加洛舞 9 有用

    乔治奥威尔风格的大岛渚电影,绵里藏针式的批判,批判国家机器对人的异化。死亡在日本人那里成为了一种仪式,一切必须按照规矩和程式化来。看完之后我在想 :我们离通往地狱的路有多远

  • c. velasquez
    @c. velasquez 4 有用

    如果复苏后的R是缺失了原有灵魂的躯体,那么最终处决后绞绳中的空无一物大抵可视为无法凭借身体被惩罚的清白灵魂。清白,并非道德意义上的无辜,毋宁说是符号秩序中的空白和短缺,当幻象-客体把自己变为空白 ,律令-大他者的象征性建构赋予主体的空位(没有身体的绞刑架)便毫无意义,主人能指沦为空洞能指;它以顺从审判的方式逃脱了刑罚,因为审判/律令/国家/意识形态乃是以前意识形态的不可能的内核为起源、根基和支撑的,R以倒置返回起源,获得了彻底的自由-空无,某种意义上讲,最后时刻的R是律令的祖先。只要那个想判R有罪的实体与把战争和死刑合法化的实体是同一个,R就是无辜的,R因其无辜的颠覆力量被审判和处决;在遵从法律的判决、印证律令的权威之前,它已然以其无辜成为法律的史前创造者。遵从法律就是证明无辜。R的无辜在结构中具有必要性

  • 喂饭
    @喂饭 6 有用

    一点不抽象,像一幅闭合的电路图,关键在于大岛意在用超验手段揭示历史的辩证过程,而不是将历史事件偷换为超验现象,或一种集体幻觉。形式极端混用极不对称极不统一,先用戏剧表演推翻纪实电影,再用超验段落推翻戏剧舞台,简直和推理过程高度和谐。历史的身体并未被宣判、被绞死而是亟待推理,一如《感官世界》中亟待重铸的爱欲,大岛每一次都能用信念杀死唯心史观与色情的虚无,用信念将历史与爱联结。

  • Ying_0111
    @Ying_0111 9 有用

    一开始还以为要讨论死刑制度、接着变成重演案发经过和讲述在日朝鲜人杀人的心理状态、谁知画风一转又变成日本帝国主义啊、朝鲜民族如何如何……歧视问题等等。最后竟然得出了一个神结论死刑和战争一样,都是为了国家而杀人。真是时代不同啊,就这个狗屎结论要是现在的导演拍的,估计差评一片了。

  • 欢乐分裂
    @欢乐分裂 21 有用

    身披荒诞喜剧的外衣,涵盖的话题和内容却异常丰富,斗室内的调度和站位编排精心,有强烈的戏剧舞台感。1、当灵魂和肉体分离,是否还可以确认“人”的存在,即——所谓“人”究竟该以何种标准评判;2、幻想在现实中所占的地位,当潜意识超越了现实,两者的界限不再分明;3、个体在宗教范畴和社会意义中不同的定义;4、朝日关系永远暧昧纠结的镜像;5、一桩社会案件折射的历史钩沉。

  • brennteiskalt
    @brennteiskalt 25 有用

    大岛渚在他新浪潮口味的[绞死刑]里讲述了一个卡夫卡式的作品。它看上去旗帜鲜明地在反对死刑,但真正的矛头是指向民族国家这种机构的荒谬。为了做到这一点,它必须解释杀人犯的动机,在这里影片兜了个大圈子。在想象中重建现实这一动机不仅费解,而且被生硬地嫁接了进来。光靠爱是无法为谋杀正名的。

  • 六六壹
    @六六壹 15 有用

    这绝对是我不可能会忘记的电影了。 抛开它涵盖的国家秩序阶层权力信仰等等内容上的讨论,仍然有超惊人的组织框架、层次递进、呈现手法、逻辑结构等可挖,全部都是金光闪闪的牛逼,教科书式的神作,高考出题班底全来给你当私教的感觉

  • 妖灵妖
    @妖灵妖 17 有用

    像一块扔向日本社会的石头,要的就是这股劲

  • 荒也
    @荒也 12 有用

    被处以绞刑的杀人犯没有被吊死,醒来后丧失记忆。为再次实施绞刑而不得不唤起犯人的记忆。由此引发一连串的叩问。死刑的意义,国家主义,在日朝鲜人的歧视,神的存在与否,现实和想象的不一致性等等,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全盘人物的符号化。(无字幕,择日重看)

  • 牛腩羊耳朵
    @牛腩羊耳朵 20 有用

    内景幻想中的演绎真实,外景现实中的梦中幻想,大岛渚用尽手段【开头的介绍,三一律,重复镜头,照片的回忆,超现实】混淆真实与想象的界限,以此意图解释人类内在纯粹的自我存在困惑以及外在种族社会国家裹挟下的自我认同困惑,最后把观众也拉进这场谈论中。纪录当下并凝练升华观点的最佳拍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