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尔什家族 HD6.4分

法尔什家族

超高清播放

猜你喜欢猜你喜欢

影片评论影片评论

单击刷新

用户评论

共“30”条评论
  • 七月在野歪
    @七月在野歪 0 有用

    #达内兄弟电影回顾展# @ MOMA。有种在看“NTLive舞台剧《法尔什家族》高清放映”的感觉。选择机场这个空间真是很妙,以及这种讲故事的方式是我喜欢的。

  • mr.left
    @mr.left 0 有用

    21.10.23 万国城 The last Falsch,真正意义上的魂归故里

  • ...
    @... 1 有用

    一点七五星 算镜头调度练习

  • 五加皮
    @五加皮 1 有用

    比下一站天国早了11年。车站机场里讲生死,有一种阅后即焚的轻松感。

  • 小野
    @小野 0 有用

    舞台版的芬妮亚历山大,没有任何达内感

  • ibelieve
    @ibelieve 0 有用

    高度抽象化的情感,失去了动人之处。

  • 唯雅歌
    @唯雅歌 1 有用

    就是很法国味嗯…不好好说故事,像意识流…一次跨越生死的家族重逢,揭开旧年往事,每个人都遭受质问:事业、心灵、信念、爱情…像一次厮杀,相亲相杀的一家人…最后也要面对被历史遗忘的悲剧…只是好在,仇恨者和暴力实施者通过下一代的爱情得到谅解与和解…

  • btr
    @btr 0 有用

    #达内影展 与后期风格很不一样的处女作(只有跳舞那段有点像后来的)。叙事方法特别,亡灵派对发生使机场这样的non-place有limbo的色彩(舞台感也有)。

  • 窈七
    @窈七 0 有用

    基于精神分析向戏剧的战后安魂曲,模糊的信息与关系中拼凑出在德犹太家族面对德国迫害时的情感矛盾,在彼此的推诿与指责中家族与个人的面孔逐渐清晰,阶级分化与自身民族性认知的沟壑加速了众人走向分崩离析。作为对德意志民族和文化认同感甚至胜过德国人的族群,在德犹太人自我麻痹的幻想无疑将自己推下悲剧的悬崖,去留之间的抉择再现了时代交错下迷茫的群像,而资产阶级内部也从未停止对待底层同胞的自私与冷漠。逃往美国的艺术家在痛苦中自杀,流浪的小丑在百老汇演着过时的把戏,逃亡并不能救赎灵魂。这座生灵涂炭的国度制造了多少破碎的家庭,殊不知那个从石头里透出恨意的地方,却是颠沛流离的灵魂至死都渴望重回的家。此后,达内兄弟再未涉足此类超现实先锋形式,但其中政治、环境之于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却成为了达内兄弟创作聚焦的终极命题。

  • Peter Cat
    @Peter Cat 1 有用

    基于戏剧空间的一次探索,达内也曾有过另一种可能性。包括对于大屠杀问题关切,都在此找到了回响。 @百老汇MOMA

  • 小易甫
    @小易甫 2 有用

    犹太家族最后的幸存者在机场抵达大厅与命丧集中营的全体家人和曾爱过的纳粹女儿相遇,跨越生死两界的庆祝之夜迅速演化为一场家庭心理剧。影片具有强烈剧场风格,反映众角色摆脱历史命运和避免重蹈覆辙的尝试,将控诉融于爱与温存,讨论犹太人与德国的关系、对圈内纳粹的反应、流亡生活及柏林城市现状。

  • 棠棣
    @棠棣 0 有用

    意识流电影,莉莉的发型很酷。 开场几分钟地狱感就相当足,蓝色是底调,同时有绚烂的霓虹灯和亮色衣服衬托,是现代主义的用色。 放大版的萨特版《地狱》,后死的几个人都只想说自己好的地方,但转眼就被揭露。约瑟夫有自我反思,他能去揭露别人。 乐队的表现很震撼

  • 莫呼洛迦-屁股上的青春在歌唱
    @莫呼洛迦-屁股上的青春在歌唱 1 有用

    「背叛」身份、「背叛」過去、「背叛」自我,「忘記」身份、「忘記」過去、「忘記」自我。戰爭可以在一瞬間結束,但戰爭所帶來傷痛和苦難即便經由「背叛」和「忘記」掩蓋,也會在某一天被另一個「叛徒」掀開,讓我們不得不直視我們已經發膿的「背叛」和「遺忘」,混著現在和過去的膿血,流出其實從未忘卻過的昨天。【達內兄弟展 @ 百美匯】

  • 凡凡不在家
    @凡凡不在家 0 有用

    处女作也是达内兄弟最具争议影像“实验”,舞台剧式画风,天马行空荒诞故事架构,及宏大时代命题关照,均令该片存有争议;首先,达内兄弟早期对重大社会、时代议题的关注,不言自明,一定是因袭了兄弟二人纪录片导演身份的某种“传统”;较后期较小的切口、转向对人的关注,处女作的确粗糙和野心大了些;单就该片,以航站楼作为造型空间,来隐喻“不断的进来,与不断的飞走”,一进一出,大概也是人生最本质的宿命、归宿;在空间内,以离奇方式,凑齐法尔什家族整个“死魂灵”,于是一场小时代式的互揭和“我控诉”,轮番上演;纳粹,是导致整个家族走向没落的直接导火索,但跟深层次的原因,是整个家族暗流涌动的互相敌意和危机四伏;涉及诸多议题,以家族人讨论方式逐一呈现;如好莱坞制片体系对异族人的刻板成见;德裔流亡者爱国之情的存在主义等;

  • 纯肉锅贴
    @纯肉锅贴 0 有用

    调度能见水平 其他的都很不够“达内” 一个老掉牙的题材讲出了一点新东西,个人之于家庭、公民之于社会在纳粹背景下的原罪被裹挟,无处化解,最终似乎只有走向死亡完全消失在人类的记忆中才能获得真正的意义上的谅解和解脱

  • Orpheus+
    @Orpheus+ 0 有用

    5.0。製作非常不成熟,舞台感過於強烈。但也證明,除去達內享譽於世的單一人物現實生活苦難展示,運用超現實構想搭建劇本或者對複雜問題成因/外部社會環境進行系統闡釋也不失為一種創作思路。

  • 瑞波恩
    @瑞波恩 2 有用

    #BC达内兄弟回顾展#不落俗套,让生者与逝者共聚一堂,追忆那段不堪回首的似水年华,关键是以小见大,关于一个名为“Falsch”的家族秘史,更是二战犹太人的血泪心灵史——比之那些暴虐的战争与集中营场景,私人口叙史更有着四两搏千斤的力量。作为达内兄弟的长片处女作,作者充分利用舞台剧时空交错的特色,把时序安置在同一建筑之内并逼迫角色彼此互诉衷肠,他们既在机场又在海上邮轮,从纽约到柏林,横跨近半世纪……直至最后一个镜头戛然而止,观众才恍然大悟——受苦的一家人终于团聚了。

  • 船续前行
    @船续前行 2 有用

    从布景到表演,都是舞台剧感太浓,不过涉及死亡跟命运,也不能说不恰当。晦涩的台词跟催眠的配乐,达内后期从未出现的平移镜头跟逼仄的塞满人。这部而论,导演后面反抗自己走向极简真的是更能抓住人的改变。#达内回顾展@MovieMovie

  • обломов
    @обломов 1 有用

    达内们其实以前还挺话痨,舞台剧感太强

  • wangzhy
    @wangzhy 0 有用

    达内兄弟成立 Dérives 公司后第一部剧情片没想到是改编戏剧,或者按照他俩的说法想探讨戏剧与电影的融合边界可能性,不仅仅是架立摄影机记录下舞台上的一幕幕。选择的文本是 René Kalisky 小说改编,和楚浮以前的编剧 Jean Gruault 一起框定了拍摄空间 Ostende 机场夜间,也算贴合逝者聚会的主题。影像上乏善可陈,资金不充裕的情况下景别也单调,剪辑点的落幅镜头倒是都准确无误的衔接上了,心理旁白反复使用一组四引擎飞机的横移拍摄。家族人员符号给得太直白:绘画、指挥、珠宝、喜剧、避难巴勒斯坦以及犹太人里的纳粹军官 ╮(╯▽╰)╭,这个犹太“假家”在 38 年后分崩死难,父亲和小姨的婚外隐情,兄弟背叛族群后只能遮掩真面目装黑人,死于爆炸的柏林女友以及最小最无罪的妹妹

  • 罗宾汉
    @罗宾汉 0 有用

    达内兄弟的处女作长片,与他们之后为影迷熟知的作品有着迥异的美学标签与主题探讨。一部影像化的舞台话剧,将纳粹幸存者与其丧生的家人共聚一堂,时而愤怒、时而温情的对话充斥其中。背景设置在夜晚空荡荡的机场,给人一种悚然的异域感,也有同往另一个世界的告别隐喻。整体来看欠缺电影化的意味,也许是成本限制所致,却不经意找到另一个呈现纳粹大屠杀的微妙角度。

  • 苏莫
    @苏莫 0 有用

    这个近乎舞台剧的形式在达内兄弟的电影里是个另类,和之后的纪实风格差别巨大,但还是能看出他们的倾向,即使在处理这样大的题材时,还是紧紧围绕对个体命运的关怀,把历史当做背景。

  • 超cute侠
    @超cute侠 1 有用

    达内兄弟长片处女作,和日后写实风格明显不同,是一部超现实背景的舞台剧风格,幸存者与往生者的对话在机场上演,根植在记忆里的二战伤痛被唤醒,当然这不光是要表达反战主题,借由男主和德国女友的爱情来强调世界不是犹太人和非犹太人之分,爱是要超越狭窄的二元对立论的,整体表达还是很达内的,就是形式略不同。

  • 甘草披萨
    @甘草披萨 1 有用

    3.5 若是把导演名字藏起来,压根儿想不到是达内作品,与日后的作品风格迥然相异,然而通过这部处女作,让人意识到了达内后来的简洁、现实的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并不是天然的,而是导演艺术探索的选择结果,他们找到了真正符合他们的直接的现实批判表达方式;细琢磨本片其实也颇有味道,以机场为舞台,魂兮归来的家族成员的一场“舞会”,意识流的长长地梦呓般地台词,风格化地展现1938年柏林犹太人家族的残酷经历,想起一部波兰犹太人的纪录片,他们觉得比起德国人土生土长的波兰犹太人来说更痛苦的是被自己祖国驱逐,本片作为德国人的犹太家族,饱尝相似的痛苦折磨——这里连石头都恨我们,无论走或者留,皆是永远的异乡人;音乐的运用也很特别,仿佛剧中人物与观众听到的是一样的乐声;总体稍显私人、深晦,有碍理解 #达内展#

  • 西瓜大侠女
    @西瓜大侠女 0 有用

    达内兄弟处女作长片!想不到是这样的。感觉很少有导演的处女作是这样的设定,诡谲错综的人物关系内,蕴藏着宏大深邃的主题。影片开始后观众一直会想一系列问题——这些人是谁?什么关系?都死了吗?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抽丝剥茧般推进,让你于无声无息间仿佛见到优雅富贵大家族的鲜花着锦,又烈火烹油,继而体会战争对人性的磨折。下飞机就倒下很好地首尾呼应(想起拜登上飞机哈哈哈)。虽然这家族的故事个中细节看得不是很清晰(似乎导演也没想解释很清晰),却还有些喜欢,只是不明白为何达内会有德国犹太情结。两次提到夏洛滕堡亲切!早11点赶电影真的不适应(想起接着两三周资料馆阿巴斯也都是…困),差点儿迟到,幸亏片前须知A仔唱歌儿拖延了时间。“无法逃遁,这就是我——达内兄弟电影回顾展”。今天出评分了。百老汇MOMA1厅约8成

  • 橙子
    @橙子 3 有用

    idea是好的,但室内单场景也不是所有都会成为舞台剧,可能困于预算吧,只能这么安慰了

  • 胤祥
    @胤祥 3 有用

    早就下了终于熬到有大神做了字幕。片名被翻成[错]了这么多年……倒是个角度刁钻的大屠杀故事,不过这根本不是电影嘛就是一个实景舞台剧。机场这个空间选得蛮有趣(天堂中转站?)。金句:“我为我活下来了感到抱歉”“他们不是忘记了,而是不记得了,这不一样。”大屠杀的痛苦唯有死亡方得解脱。

  • Hiina Kapsas
    @Hiina Kapsas 1 有用

    彩色而朦胧的胶片给人一种「月吟」的质感。修复效果极佳, 也从预告片中看到了未修复前的样子。一种话剧从舞台搬演至银幕的再调度, 几乎成了某种运镜实验的集合体, 但用得并不滥。历史盲表示看得半懂不懂。紫而隐秘的夜色太美, 不明就里的小女孩平移镜头, 静止的音乐会, 争执时弃角色于不顾而左右往复平移的镜头, 闹中取静, 删繁就简。

  • 王兆屯坂本龙一
    @王兆屯坂本龙一 3 有用

    一部与达内兄弟后期风格极其迥异的作品,本质上属于一种具有实验性质的幽冥舞台剧影像,通过将死之人的弥留印象来引出一段尘封多时的家族回忆,而这段回忆是建构在历史伤痛上的,本意的格局设定是很宏大的,但却被这哥俩拍成了家长里短了,观感只能说是比较一般。

  • 奥兰少
    @奥兰少 1 有用

    @百老汇moma。拍法犹如舞台剧的影像化,甚至空镜都有比一般电影更强的分幕性质。迷离冷冽的色调让人想起德州巴黎,亡灵的聚会与安魂则类似下一站天国。是非典型达内,但群像复杂关系的揭示和机场空间的利用都有条不紊,是完成度极高的处女作,更书写了平行世界达内风格的另一种可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