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魂记 正片8.7分

迷魂记

超高清播放

全高清播放

蓝光极速播放

极速高清播放

HD

高清极速播放

猜你喜欢猜你喜欢

相关资讯相关资讯

影片评论影片评论

单击刷新

用户评论

共“24”条评论
  • 米粒
    @米粒 62 有用

    赞的很,后半小时完全把前面的铺垫推翻了,虽然结局有点鬼扯吧,但似乎别的结尾也没有更给力的余地啊。希胖如此喜欢金发美女,更加值得赞赏!【2018.01.08重看】

  • 包子岛
    @包子岛 56 有用

    希区柯克是一个伤感的男人. 他电影里面所有对女人的迷恋最终都转化成伤痕. 女人对他来说是困惑的, 简单的, 物品一般. 但是就是这样的女人让他不断的陷入困境. 片中男主角爱上的不存在的女人反反复复陷入自己设下的迷魂记.

  • 鱼缸养玫瑰.
    @鱼缸养玫瑰. 57 有用

    谁曾见过真正的Madeline,谁又爱上过真正的Judy。 这部片完美诠释了原来我随笔写下的: 爱人是种容器,不在意是否合适。我用爱意填满它,但爱意不一定与容器有关系。 (我跟Scottie一样爱的是虚构下的人设)

  • censored dump
    @censored dump 60 有用

    1958年,表面上是谋杀、悬疑、爱情故事,实际上是情感的变态、关系的扭曲和人的异化,希胖的电影总是这样,华美的袍子与危险的阴影相生相随,提醒着我们再好的妆容撕破后也都是血。构图、运镜太经典,以至他固执的审美、男女定位的时代局限都可以忽略,“一个人才能闲逛,两个人在一起总会出现目的地”

  • 影志
    @影志 89 有用

    不要为爱一个人而去改变自己。扑朔迷离的剧情,像漩涡般吸引人,不止悬疑和惊悚,原来还是个爱情片。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97 有用

    竟然是个爱情片!颜色饱满得让人大吃一惊。希胖的楼梯井镜头真是厉害啊,让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晕眩...

  • 欢乐分裂
    @欢乐分裂 118 有用

    #2018年6月重温第三遍#4.5;从片头迷离画面到噩梦惊醒和俯视中的楼梯变形,从头至尾恍惚出神的眼神,都传达“晕眩”的主题;前半部分的神秘气息和幻觉体验非常精彩,后半部分明显现实,旋转的拥吻镜头连接起两个重叠的形象/时空,「绿光」的高光时刻,影史瞬间;夜景偏蓝,室内大块红色,视觉上也不无晕眩。

  • 把噗
    @把噗 91 有用

    终于看了这部影史第一。一直认为希区柯克电影的艺术感稍差,但希胖叙述故事的艺术完全把这种缺陷转变成一种风格。所言稍差的艺术感是场景失真、色彩过艳、表演过激、镜头过死、配乐从头渲到尾……但是所有这些能重于一个精彩层出不穷的故事吗,真是回味无穷。

  • 思路乐
    @思路乐 125 有用

    【B+】希区柯克这次真的是借由一个悬疑惊悚的角度来切入男女交往中的“身份”问题。以一件自认为能掌握的事件切入,在窥视和道听途说中看到了“玛德琳”这个被伪造却又令人痴迷的身份,然后,当然是爱情。优雅的玛德琳,朦胧的玛德琳,被人讲述的玛德琳,疯狂的玛德琳,其实都是被人操控的“高级木偶”。后半段男女双方都在尽力寻回/摆脱这个身份,却也在虚假的身份里迷失,这条暗线本身就足够赋予电影充足的“眩晕感”了。当然,光就滑动变焦镜头的设计,希区柯克就足矣永载影史。配乐烘托氛围,但令我不满的就是配乐用得实在太满了。最后八分钟给予了影片无限的可能性,可希胖却非要选一个最草率的收尾。如果说希胖认为电影的本质就是偷窥的艺术,那《后窗》才是他的最高杰作。

  • 踢迩达
    @踢迩达 96 有用

    这简直就是一篇有关“镜像/本体" "眼睛/观看/欲望器官“的论文。个体对身份的判定与认知是现代乃至后现代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而借助惊悚悬疑的载体,希区柯克呈现的则是另外一重境界的思辨。

  • Ocap
    @Ocap 102 有用

    (如果这部电影看到一半发现没有了后续,惊恐被悬浮在漆黑的半空中,迟迟无法落地,那一定是我去死的最好理由。)→19.2.10,时隔四年重温。电影魅力的危险面目是对现实的质疑和渗透。最后招致悲剧的修女幻影在文本上依旧拥有对卡洛特身世的精准对位,戏中人相绊入戏的读解终是留给了观众抽离的后径。但在它出现的那一刻,希区柯克希望用最彻底的寂静引导我们付以最纯粹的凝视——那是未知,戏剧乃至世间所有情绪的混沌本源。完美地描摹它,是《迷魂记》伟大的灵魂所在。(关于绿色,截图整理分析见微博)

  • 柯里昂
    @柯里昂 393 有用

    好虐的爱情片。希区柯克从来不怕把真相在影片一半的时候就早早的呈现给观众,因为他有自信让观众在看完整部影片时依旧保持瞠目结舌,太厉害

  • 文泽尔
    @文泽尔 628 有用

    最后8分钟的无限可能性

  • Fleurs.哼哼
    @Fleurs.哼哼 383 有用

    啊呀,什么恋物癖偷窥癖,心理学,符号化,女权主义。我觉得老爷子就是想说:邂逅的爱情,都是一场阴谋,背后有个人费尽脑汁千方百计的把一对对男男女女搞得眩晕,然后一方因为另一方失去自我,峰回路转则依然。这个阴谋背后的大坏人就是拿着箭没事瞎射的丘比特。

  • 易老邪
    @易老邪 331 有用

    重温,整部影片如梦如幻、如痴如狂,充满了魔力。超5星。

  • 木卫二
    @木卫二 260 有用

    蓝光。动感情是一件麻烦事,可以揣摩下脱衣服那场戏。如今看起来假假的背景合影驾驶戏,更像在制造催眠。同样有趣的是我们在谈论玛德琳,却最终要意识到她是一个完全模糊,只能凭借想象的人物。老同学讲述的玛德琳,斯科蒂跟踪和追逐的玛德琳,“假玛德琳”以及扮演玛德琳的女子,这已经足够复杂了……

  • SWX
    @SWX 507 有用

    本以为是一个惊悚片,怎么成了一个爱情片。

  • 糖罐子.
    @糖罐子. 315 有用

    四刷,希区柯克最高作。1.开篇交代弗格森间接引致的警员死亡,以内心盘旋的谴责牵导自我救赎的需求,为后续一系列事件的发生提供可行条件。2.爱的相对性:在加文天衣无缝的杀妻计划中,唯一不可控的就是爱情。弗格森恋上假扮的玛德琳,在玛德琳死后,偶遇“长相相似”的朱迪,他因对玛德琳的爱追求朱迪,朱迪也因为爱服从弗格森的所有要求。3.主动与被动,窥视与被窥视。同如希区柯克的其他电影,在影片的前半段,男主角是作为镜头视点的主导者而存在的,女主角则协助和维护视点的正确运转。在玛德琳死后完成主导视点的转接,并通过独白和闪回镜头解释阴谋真相。4.女性符号化:画作里外的“艺术赏析”;精妙台词的隐秘多义性;接吻360°旋转;黑色电影式的宿命论收尾。5.红绿交互;发型含喻启迪《本能》&《白日美人》。(9.5/10)

  • 昏金暗玉
    @昏金暗玉 421 有用

    今时今日我们看过太多由这故事元素变奏演绎的胞胎,它仍在滋养着今天无数个悬疑故事,任一枝杈都能抽取出来发展成完整的大树。在画像追踪和幻梦沉迷的谱系里,玛德琳是最迷人的一个,她一旦在你头脑生根就再也忘不掉。你根本舍不得放下这样一个谜。但真实的Judy便怅然若失,这是所有人的死局。

  • 品客
    @品客 530 有用

    一部52年前的片却能让我看完后热血沸腾,希哥招牌情节+紧张节奏让人欲罢不能。许多当时技术上的尝试都影响到了今天,包括恐高症的镜头以及接吻360°旋转的镜头,在当下仍然能够看到。此外大量的中国元素都穿插在其中,值得去思考隐喻。和精神病患者一样,故事被明显的分成两部分,唯希哥有才!

  • 周鱼
    @周鱼 716 有用

    不让你知道的时候你不知道 让你知道的时候你还想知道 这就是希区柯克

  • 胤祥
    @胤祥 726 有用

    传说中的“世界电影史第三名片”哈。五个同轴反向变焦十分经典。希区柯克式悬念,此局甚妙。尤其朱蒂揭破计谋之后,前面一个半小时的戏意义彻底反转,同时为余下半小时的戏制造了巨大悬念,极妙。本片是精神分析学派的最爱。

  • 托尼·王大拿
    @托尼·王大拿 1205 有用

    重看,以前的自己真是太肤浅,这根本不是一场三流谋杀案,而是一次超一流的对电影本体的伟大隐喻:You only live once,but you can die twice 。

  • 袁牧
    @袁牧 1522 有用

    在希区柯克的电影中,不管经历多少逃亡和搏斗,永远不要希望男主角的发型会变得凌乱,还有他的纽约西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