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眼睛 HD8.2分

电影眼睛

内详

超高清播放

全高清播放

HD

猜你喜欢猜你喜欢

影片评论影片评论

单击刷新

用户评论

共“30”条评论
  • 划船出海
    @划船出海 0 有用

    7 本以为只是一些正放素材和一些倒放素材,没想到中间还有一段动画!影史怎么不提?

  • 搜游子
    @搜游子 0 有用

    蓝中

  • Hesperia
    @Hesperia 0 有用

    Kino eye其实就是纪录片视角的意思(?)选择纪录当时的农村生活、民俗、生产食物的過程,还真的是非常苏联社会主义。一个世纪以后再看又有新的价值。假设是由资本驱动的电影,還會有這樣的選材嗎?

  • Woodring
    @Woodring 1 有用

    乐此不疲地玩倒镜头,比不上持摄影机的人,不过倒是别有趣味~

  • CelineSiYuet
    @CelineSiYuet 0 有用

    电影眼睛的第一次侦察记录,为我们带回一张真实生活的织毯,共5卷,关于少先队员的纪录片,从城市到农村他们如大人一样作战,为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倒放的精髓——母亲的牛肉回到了牧场,中国魔术师的面包回到了农村。借大街上的浮沫与疯人院的胡言乱语,戳破政治的华美泡沫。手段:动画&活动图表

  • Ja
    @Ja 1 有用

    1920s苏联“电影眼睛派”作品,维尔托夫对自己电影眼睛理论的一次注脚,利用高度反映真实的实拍手法和蒙太奇剪辑技巧表现“客观世界的实质”,达成某种思想意图。这种观点挺朴素,它排斥一切不自然的因素但并不排斥虚构。利普斯基《快乐的结局》影像逆放但话外音正向的表现手法可在这里找到源头。

  • 东东
    @东东 0 有用

    记录真实的纪录片诞生之后,何谓真实的哲学命题便围绕在纪录片创作与观赏的所有环节里。在此之上,纪录真实的影像究竟何以艺术,亦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初看Kino-eye派创始Vertov,便觉得可以从他的本作中归纳出一些创新。首先本片是分段落的,他将苏联建成后,苏共先锋队的小队员们参与到的苏联乡村生活,分成了一个个reel,这个reel便是newsreel,新闻纪录片,我觉得Vertov试图展现的,便是苏联农村人们在苏共先锋队员参与下的新生活面貌,并以新闻宣教的方式面向大众传播。在非排演的片段化记录之上,作者进行有设计的剪辑,并配以音乐,从而赋予记录一种动感。倒放的镜头非常有趣,它用影像的载体,为我们将生产生活进行了某种颠倒,增强了影像的趣味性,也当属于上述剪辑的一部分。

  • Cloud-D-Zoro
    @Cloud-D-Zoro 1 有用

    《持摄影机的人》前传。城市交响曲鼻祖。

  • Melancholy
    @Melancholy 1 有用

    电影眼睛,预设在场的不在场。倒放把人送进合作社买东西简直了哈哈哈哈哈!

  • Eden's Curve
    @Eden's Curve 0 有用

    共产青年儿童团与疯人院,蒙太奇小试牛刀【电影眼 Kino-Eye (1924) 蓝光无损 - 喷子】

  • 合纥
    @合纥 1 有用

    没有当初看持摄影机的人那时的感触了,总感觉他的纪录片离蒙太奇派更远,离法国先锋电影更近。

  • 峰峰峰峰
    @峰峰峰峰 1 有用

    眼睛加电影,观察又思考,拼接巧加工,蒙太奇叙事。

  • 电个爆炸头
    @电个爆炸头 2 有用

    一百年前的电影眼睛,那时“电影”还没有泛滥,只是简单的倒放就能给所有观众带去好奇和笑容,那时的观众还没失去耐心。那时,影像还是那般纯粹,好像无论拍下什么,它都显得诚恳、动人和美丽。

  • Cut
    @Cut 0 有用

    电影圣经。

  • 虎虎
    @虎虎 0 有用

    爱森斯坦“原始印象派”的贬斥单拎出来更像是夸赞

  • 噢还有
    @噢还有 0 有用

    睡觉吧

  • 持人的摄影机
    @持人的摄影机 0 有用

    7.3/10。苏联(多彩而又欣欣向荣)的生活日常。依然是《持摄影机的人》式的影像(甚至还有几处《持》没有的倒放手法)与气质,虽然本片在摄影蒙太奇等各方面的处理水平都不比《持》,但整体上依然可称高水准(虽然后段有些乏力)。本片的败笔在于叙事脉络的零散(而且这种零散缺乏足够的影像意义)。

  • 無邊無際
    @無邊無際 0 有用

    石破天惊。维尔托夫算不算苏联“国师”呢哈哈哈。

  • 一個死槍槍
    @一個死槍槍 1 有用

    Life itself / 30'57'' 少年日記里的一句時空倒流讓魔術師霎時間失去了他所有的麵包 倒帶方式不由讓人聯想到happy end 50‘15’‘ 清晨在街上吸食可卡因的男孩 59’19‘’ 裸身跪在草地上稱自己是耶穌的老人家

  • Jasmine_长乐
    @Jasmine_长乐 0 有用

    一百年前的片子啦!最喜欢少先队员的部分(他们小小年纪本事好大),最有意思的是倒放满足了大家天马行空的想象,放在当时应该是让观众觉得特别新奇有趣的。

  • LoudCrazyHeart
    @LoudCrazyHeart 0 有用

    维尔托夫强调摄影机的纪实性,但本片还是能看到摄影机提前架设的逻辑,若是此行被放置到如今的评论语境中,会被定性为“摆拍”从而丧失掉纪录片属性吗?多样丰富的电影语言的运用,相比很多早期默片故事片都要有趣得多,特别是采用了倒放手法。

  • 十一伏特
    @十一伏特 0 有用

    主要跟随少先队员们的活动来拍摄相关生活片断,最显著的技法是几次大规模倒放:合作社的牛肉倒放为整牛再退回到养牛场,面包倒放成为面团再退回到小麦,玩跳水的人从水面倒放回到跳台上。 1924年是列宁逝世的当年,苏联基本还是处于列宁主义的社会秩序中,从纪录片里能看到宣传鼓励农村合作社、少年队升国旗仪式、帮助贫困寡妇、抵制酗酒行为、消除结核疾病等一些列社会举措。此外还有中国魔术师、大象游街、疯人院患者这样的花边。

  • 徐达多
    @徐达多 5 有用

    不是简单的倒放,电影可以改变生活,电影应该反应心理,电影镜头应该充当比眼睛更敏锐的观察功用。

  • T3的小喇叭
    @T3的小喇叭 0 有用

    幼儿园

  • 翟墨子
    @翟墨子 3 有用

    抱着《持摄影机的人》预期看的......小列宁们不是人,是神;喜欢两段倒放:野屠宰场&跳水。关于野兽复活,好像在另一部影片里看过更精彩更震撼的,难道是《动物之血》?记不清的了。

  • 几根佩毛
    @几根佩毛 4 有用

    由苏联纪录片奠基人,苏联眼睛派创始人吉加·维尔托夫于1924年创作。维尔托夫凭此片实践了自己的“电影眼睛”的理论——摄影机时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的眼睛。可与其代表作《持摄像机的人》一共观看。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4964647

  • 丁一
    @丁一 1 有用

    一边淘宝一边看,看电影不误买东西。东西没买成,看过留脚印

  • Dr.Young
    @Dr.Young 2 有用

    不仅仅是简单的倒放.

  • Eco
    @Eco 3 有用

    共产主义电影制作的可行性分析。维尔托夫是政治电影第一人。

  • stknight
    @stknight 14 有用

    维尔托夫主张摄影机是“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的“眼睛”,反对叙事性电影,反对人为搬演,排斥演员、化装、布景、照明和摄影棚中的艺术加工,认为可以通过蒙太奇技巧重新组织自然形态的实拍镜头,从而在意识形态的高度上表现“客观世界的实质”。他在提出这个理论的同时还通过这部影片实践着他的理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