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母亲的死亡 HD4.3分

致我母亲的死亡

超高清播放

猜你喜欢猜你喜欢

影片评论影片评论

单击刷新

用户评论

共“24”条评论
  • b110园长
    @b110园长 0 有用

    绘画往往被误解为静止的艺术,人们忽略了其创作过程中的流动性和观看过程中的运动,在这部电影中,除了如同往干净的背景中堆砌元素之外,大量的手持固定镜头更是不断呼应着美术创作。近年来开始有越来越多的电影关注人们生命的最后时刻,迈克尔哈内克《爱》、加斯帕诺《涡旋》,这仿佛是一种属于新时代的类型,但是当电影结束,演员们都走出角色活了过来,就仿佛角色的作为符号的死去是为了在电影之外复活。

  • kamuis
    @kamuis 0 有用

  • 小宗
    @小宗 0 有用

    now the pain will stop. 拍的很真实,像看纪录片,就感觉很残酷。

  • 你虎哥
    @你虎哥 0 有用

    片尾曲硬核

  • hencuc
    @hencuc 0 有用

    后边几个固定长镜头手持抖得哈哈哈哈哈,还挺不错,再精简一下会更好

  • 林空鹿饮溪
    @林空鹿饮溪 0 有用

    在死亡面前 六十岁和十六岁一样公平

  • another lonely
    @another lonely 0 有用

  • blood orange
    @blood orange 0 有用

    +

  • 沈與求_
    @沈與求_ 0 有用

    微微晃动的手持镜头。就像导演所说,在影片的一开始一切都结束了,死亡是生命意义的终结,但也是电影的开端,在死亡之后我们将面临什么样的遗痛。站在树林中呼喊,大声问好时光落在女儿脸上,回忆吃饭场景,呕吐。这是一间你将死去的房间。掉入死亡间隙的痛苦。明确而绝望地走向死亡的时刻。波伏娃、萨特与死亡的经验。纪录片式真实触感镜头。垂死的人。在聚会上被提出的葬礼,突然沉默的客人,绝食如同一根悬着的细线勒紧大家的脖子。看完电影同样也是走向死亡的过程。电子乐。

  • 别闯红灯
    @别闯红灯 0 有用

    看了五分钟就开始心脏疼。影片中引用了不少波伏娃、萨特,也有很多对个体选择、对死亡的哲学思考。死亡方式对母亲对女儿是一种残忍,对观众何尝又不是呢。结尾的电子乐是亮点,这不是一场哀悼。

  • 诸星团
    @诸星团 0 有用

    丝毫不意外男的无法体会到个中感情 像刚出生的孩子一样需要妈妈

  • kagamino
    @kagamino 0 有用

    柏林电影节看的 开场五分钟就开始哭 拍的太真实了

  • 红蓝之魂
    @红蓝之魂 0 有用

    漫长的告别

  • 🌈raymexic
    @🌈raymexic 0 有用

    母亲选择用最原始但也最残忍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女儿也在整个过程中参透了这段旅途的每片土地,用独有的方式与自己心爱之人挥手告别。原来死亡并不等同于瞬间完成的灵肉脱离,它也可以成为如同拉锯战一般漫长的等待,被写成一本难以翻开的但你不得不面对的书,用厚重的笔墨洋洋洒洒写下无数文字却最终迈向那个必然的结局。致我母亲的死亡,也是我内心最深处那片土地最终的挽歌。

  • 湿眶客
    @湿眶客 0 有用

    太漫长太痛苦了,大概这也是导演想达到的目的

  • Lies and lies
    @Lies and lies 1 有用

    表演一会自然,一会机械。没看到什么态度。

  • kerrysun
    @kerrysun 0 有用

    体验一把“母亲慢慢死在我面前”,挺难受的。 母亲床头的固定机位,那道如同天使的白光,圣母般的存在,让死亡焕发宗教的意义。

  • 画瞳
    @画瞳 0 有用

    这种经历还无法共情,但人家拍等死本身这件事情都已经拍得很煎熬了,观影本身已非常痛苦,用难看这个词形容不准确,因为人家就是想表达痛苦吧。

  • 身居地狱求杯水
    @身居地狱求杯水 0 有用

    Too Painful to Watch

  • 外人
    @外人 0 有用

    #柏林影展 #奇遇單元 #EFM 僅管面對「死亡」的面貌不同,不過在觀賞Jessica Krummacher致我母親的死亡時,直覺想起了Ozon去年的天堂計畫,以及Jacqueline LENTZOU的再見父親。當生命行至最後一段旅程,那些備受呵護、慈悲與溫柔的對待,對照子女的焦慮、迷惘與最後的清醒,將一幕幕日常的風景拼湊出一幅頑強的生命之詩。致我母親的死不帶任何矯情與造作,即使到了終幕,導演仍埋入DJ Hell的電子音樂作為Ending,不讓死亡變成了一種儀式。

  • Voll-Los
    @Voll-Los 0 有用

    84/100,德國人拍沉重嚴肅的題材肯定不會太差。整體看下來像是法斯賓德的調度加佩措爾德的節奏的一種關乎于“死亡”和臨終關懷的新現實主義風格的影像,學到繼承了德國電影的精髓,人物也是德國得很,冷,自我反思,疏離。室內構圖和光線的使用是亮點,緩慢的節奏使痛苦的傳達以及對於觀眾思考死亡與痛苦的逼迫很到位,穿插一些女兒自己的獨白性的思考和發問算是一個節奏上的有新意的變化。雖說還是德國人的毛病,靈性不足,匠氣有余(同法比安),但是由於是這樣的沉重話題,所以德國人還是有優勢的。最後電子樂至今覺得違和,差評,降分到85一下。2.19連看三場的最後一場,這一場壓軸也是的確讓一天的觀影落地地很實很重。

  • 圆首的秘书
    @圆首的秘书 0 有用

    还是挺好的,人生中有这种死亡经验的人一定不会无感,而且有大量的即视时刻。处在《东京物语》和《方绣英》之间,一部关于且只关于时间的电影——无尽的过去和现在,没有将来。

  • bloom
    @bloom 1 有用

    气质尚佳,不够精炼。

  • 不良生
    @不良生 0 有用

    也是2014/12-2015/3/12那段日子我和我的母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