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逃亡者 HD中字8.4分

小逃亡者

超高清播放

全高清播放

蓝光极速播放

极速高清播放

猜你喜欢猜你喜欢

影片评论影片评论

单击刷新

用户评论

共“30”条评论
  • 影志
    @影志 8 有用

    《四百下》《红气球》都在其之后……

  • 吴秉翰
    @吴秉翰 0 有用

    我的童年也有如此盲惑的时刻~

  • 451½°F™
    @451½°F™ 0 有用

    更趋向于启发卡萨维茨的街头即兴式独立电影,小孩的街头视角下,众生与社会现状的隐喻表达都含蓄无比。

  • 艾玲
    @艾玲 0 有用

    看的时候不禁笑出来,短假就看了三部电影,这部最好,喜欢笨笨的Joey

  • 长袜子
    @长袜子 1 有用

    科林岛一日游,真羡慕他们五十年代就有这么丰富的游乐设施。简洁淳朴、充满童趣,作为故事片却前瞻性地弱化了情节剧固有故事套路,无疑是一大突破。自由、随性、廉价的拍片方式也为独立片崛起贡献不少。75

  • 舌在足矣
    @舌在足矣 1 有用

    缺席的父亲、在纽约寻找西部的牛仔,原来这些主题在《午夜牛郎》十多年前就早已被探索,更不用说影片以离家儿童为主角、街头拍摄的风格对《四百击》等新浪潮片的影响了。本片同时还继承了默片时代常见的都市风光、游乐园式的奇观传统,可谓是影史真正的承上启下之作

  • 沈涵
    @沈涵 0 有用

    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我想去游乐园我想去游乐园我想去游乐园我想去游乐园我想去游乐园我想去游乐园我想去游乐园我想去游乐

  • 杨小槑
    @杨小槑 0 有用

    new york school,这片在这个年代就很厉害了,属于极低成本的独立制作,因而选择了如此先锋的无声手持拍摄,声音则全部由后期录制。除了这个预算和技术限制,如果是同期声,那这部影片所呈现的风格就是后来最为著名的直接电影风格。2q

  • 蝉鸣知了
    @蝉鸣知了 0 有用

    你一定要原谅我,遇不到街角的那红气球,沦为游乐场里的小逃亡者。

  • Echo
    @Echo 2 有用

    比如海滩阴凉处,太阳投下晒萝卜条般的线条,对于这种在黑白效果下才能产生的奇异光影,感到印象深刻。喜欢Joe眼中的柯灵岛,那里是垃圾场、无人岛,也是乐园人间。

  • kiki204629
    @kiki204629 2 有用

    最后兄弟两相视一笑好暖好甜。误以为杀死自己亲哥的童年阴影面积到底有多大?离家出走这件事谁又不是没做过。摄影从孩子的视角出发,这世界很多角度都光怪陆离的,但独自一人在岛上的冒险和靠捡瓶子讨生活却让他乐不思蜀。喜欢旋转木马的独特视角,小家伙吃西瓜的呆萌样,以及最后拿手枪对着电视的镜头

  • 吞云吐雾狮子兔
    @吞云吐雾狮子兔 2 有用

    现在提到这部相对冷门的儿童电影,围绕讨论的更多的是哗众取宠式的言论,诸如本片影响了法国新浪潮之类的言语等等,大可不必。ps:就影片本身来讲确实是部好电影,而且影片风格非常去好莱坞化。

  • Tom Light
    @Tom Light 1 有用

    写实卖萌~Little Fugitive (1953) 【 t09f44f674 】

  • 王福
    @王福 1 有用

    小丑男卖萌亦有亮点,美国梦+闪亮的日子

  • arlmy
    @arlmy 1 有用

    12.19 孩子眼中快乐最重要,简单得毫无瑕疵。快乐着,把生活给过了。

  • 谋
    @谋 0 有用

    #Berlinale #AkademiederKunste #Retrospektive #WesAndersononhisselection 第十二场,韦斯安德森推荐,无经验的导演处女作绽放出别样的光。小孩子的演绎太好了,能看到很多小孩子主演的低成本电影都有受到这部作品的影响,最出名的可能就是《四百击》了,逃离,游乐场,海边都一一对应,感觉特吕弗是观看此片后带入了自己的家庭情况视觉化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视觉上手持镜头,大量摇,自然光,其中几场戏的光影设计绝美。听觉上则是全后配音,配乐部分的口琴也是结合哥哥和西部片的设定。小男主角演的太好了…

  • démodé
    @démodé 3 有用

    小时候是最勇敢的 小时候我抓娃娃鱼啊螃蟹的都不怕反而长大了就不敢了 长大真不好

  • 蘭女
    @蘭女 1 有用

    口琴配乐太棒了。看前半部分的时候,想到的是Mouchette,虽然是完全不同类型的电影;后半部分看到了红气球的前影。红气球是拍在三年以后

  • 马克爱马克
    @马克爱马克 0 有用

    ed2k://|file|%5B%E5%B0%8F%E9%80%83%E4%BA%A1%E8%80%85%5D.Little.Fugitive.1953.DVDRip.XviD-CycLOPS.avi|733274112|2ce13a2ddb13dddf4aa28dedd437a

  • 康平
    @康平 0 有用

    外国电影史,现实主义风格,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小孩儿很可爱~

  • vivi
    @vivi 5 有用

    跟小时候做过的一个梦前半段几乎一样!不过梦里我一直到长大也没有被家人同学老师找到,现在想起也悲伤。

  • 穿山
    @穿山 10 有用

    1944《孩子在看着我们》-1946《擦鞋童》-1953《小逃亡者》-1956《红气球》-1959《四百击》,小情节之父亲缺席的成长主题,法国新浪潮的灵感来源;傲娇哥哥,倔强弟弟,童趣的游乐场冒险,不灭的西部牛仔梦;摄影音乐剪辑都非常清爽,看了想生儿子的那种片儿~

  • 刘康康
    @刘康康 5 有用

    50年代美国婴儿潮,是儿童西部电视剧最火爆的时候,所以影片中的小乔伊一直盯着电视机看儿童西部电视剧。虽说大制片厂一直很烦电视机,甚至不允许影片中出现电视。但独立制片却很喜欢电视,因为可以把他们卖不出去的B级片卖给电视。这片不就体现出导演对电视的爱吗?

  • 白昼白
    @白昼白 0 有用

    看电影时候感觉很“欧洲化”,连续的镜头,拥挤的人潮,突如其来的暴雨,还有表现自然的孩童主演。但缕顺时间线,本质上这部片才是对后来的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影响深远的那个。故事背景是上世纪50年代传统家庭结构因为战后而发生的巨大改变,这个家庭有某种意义很典型的父亲缺失,母亲变成bread earner,而孩子们在街头放养中长大。但这类电影某种程度上让人很安心,知道结尾最终这样“脱轨”的一天不过是一个小品故事,结局总还是回归正轨。影片中有一幕镜头很美,木栈道下的沙滩,阳光透过缝隙以规则的形状投身在沙地上,偶尔走过木栈道的人对规则构图的打破,和作为视觉焦点始终出现在镜头里的Joey的背影。当然大雨中的Coney Island也很美,人群在雨中的反应也很自然流动,让人想起很多之后的欧洲电影里的雨中的海边。

  • 李子鲤|Lilith
    @李子鲤|Lilith 12 有用

    无论是剧本,节奏,表演,配乐,剪辑,摄影。全部都拿捏的恰到好处。你自然知道这个孩子最后会被哥哥找到,但是从他开始流浪到最后被找到的过程,真是动人!!这个独立电影拍的有意思。能从里面看见点点新浪潮的影子。孩子么,总是和大海在一起的。新浪潮去掉的,正是战后这欣欣向荣的乐观的美国精神。他一天之内上哪儿找那么多瓶子!!

  • 【守破離】
    @【守破離】 0 有用

    New York, 1953

  • 黄小邪
    @黄小邪 7 有用

    记录式摄影捕捉纽约的日常气氛与场景是其优点。时间上介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法国新浪潮之间但缺乏社会分析和批判视角。编导立场保守,有其时代局限:白男中心叙事儿童版。对枪、马与西部片的迷恋,对其他族裔(原住民、亚裔、非裔)的浮光掠影呈现有贬义与猎奇成分(从西部片学来的描述原住民的方式,沙滩上亚裔小孩与被淹的非裔游泳者)。恶趣味之杀人游戏。沙滩上承诺却没有兑现的一杯水。美式流行消费文化逻辑的儿童版缩影:赚钱,消费,无节制地吃喝玩乐。棒球,西瓜,棉花糖,降落伞,骑马…有些场景如今看起来有点不安全,有点剥削小演员。不过那是1950年代的底层白人家庭小孩的生活,摸爬滚打的皮实,也跟现在美国对儿童的保护意识不同。

  • mecca
    @mecca 0 有用

    Eddy Manson 配乐+演奏 旋木reminds me of “Sat Night & Sun Morning” (1960 UK) 战后跳 婴儿潮 海滩金 斑马影 牛仔热 气球跃 Parashoot was our little bittersweet secret—— how we got lost and found. ps 七八九 狗都嫌 -_-

  • 高压电
    @高压电 3 有用

    “没有莫里斯·恩格尔的《出走的孩子》,就没有法国新浪潮。”——碟商如是说

  • 云雾敛
    @云雾敛 1 有用

    完全属于巴赞所说专门为儿童拍摄的电影,而非智力年龄低于14岁可被理解的电影。真正达到了儿童的思维频率,做到了从他们视角出发,同时不排斥成年观影者本身的乐趣,其中镜头的低位设置并非一种取景上的便利,而是一种儿童目光的模拟,这在乔伊与雷利的主观剧情中高度设置是不同的。如何看世界之外是儿童经历完满构建,独自玩耍与游乐园心态呈现都能跨越时间与国界,在任何一个国家激起同样的回忆涟漪,而最后两人的相视一笑,完全击中儿时保有同龄人或兄弟姊妹之间独有秘密的会心之处。因此成为儿童电影与成年人寻回儿时的双重电影。形式无比超前,大量摄影机上街镜头,且做到了隐蔽性拍摄,大量真实生活细节的填充构建起美国娱乐神话,在独立电影内完成了好莱坞大片的类似逻辑。PS:很多人提《红气球》,那部的真正来源应当是同年的《白鬃野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