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4:皮埃尔·别祖霍夫 HD9.2分

战争与和平4:皮埃尔·别祖霍夫

超高清播放

HD

全高清播放

猜你喜欢猜你喜欢

影片评论影片评论

单击刷新

用户评论

共“20”条评论
  • poo
    @poo 1 有用

    一部冗长的电影分了四集,终于来到了最终话。经过前三部的铺陈,4无论是角色关系还是战争内容都是我相对更心水的。天真烂漫的娜塔莎终于到了战火之中,感受到了男人们的浴血牺牲,在生死动乱之间一夜长大。演员处理的还是不错的。皮埃尔一路护花,勇敢包容温柔细致,即使我前三部一直无法get到他的颜,但也只能说他确实是适合娜塔莎的良人。战争场面终于来到微观。为了诱敌深入,莫斯科唱了曲空城计,少年兵同情鼓手小俘虏。将军慷慨誓师,打仗本是辛劳事,但我们是在自己的土地上,法国人远道而来,他们比我们更辛苦,此时更已是不堪一击。胜者自然属于正义之师。前面安德烈死前的脆弱意象闪回过多(也挺有意思的),我甚至以为这是个文艺片子,但这一瞬间,我又确实感受到了战争民族拍本国经典小说的自豪感。

  • 饿霸地煮
    @饿霸地煮 2 有用

    最后一部有种强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之感,就没什么想说的了。四部曲看下来,人慢慢退到了历史幕布的后面,历史成为绝对的主角,洗劫莫斯科和拿破仑大溃败皆精彩绝伦。

  • 靡夜蔷薇
    @靡夜蔷薇 0 有用

    虽然个别桥段还是不可避免的臃肿,旁白还是那么啰嗦,但就电影叙事来说整体观感比前三部好太多了,构图和镜头分镜运用层次丰富多了,总算让人感觉是在看电影艺术了。燃烧的莫斯科,雪地上潜行的俄罗斯俘虏,还有森林最后大伙儿在星空下唱的歌,这几段意象设计都非常优秀,各种摄影炫技仿佛导演拿出毕生所学。安德烈的梦魇倒也不说不满意吧,感觉还可以更好。

  • 苏呜呜
    @苏呜呜 2 有用

    太了不起了,雖然最後還是露出propaganda的馬腳

  • The 星星
    @The 星星 8 有用

    行了我知道了你们胖子总能活到最后

  • mecca
    @mecca 3 有用

    公认最佳俄版改编(#4-1813。4+ 火烧莫斯科纷飞黑屑。40至44分,升格油画与失真心声,坟坑下降镜头。理想主义者安德烈的最后真空。地球仪与绿瞳仁。彼佳腾天,黑白灰梦上帝视角。皮埃尔大悲大喜如遇天启。不义拿破仑凛冬恶咒,近距航拍哀兵逆行。军旅同唱法文歌,人本与民族主义共辉。

  • Tacitus
    @Tacitus 2 有用

    感觉是四部里最一般的,不舍得砍砸巨款弄的大场面的时间,又为了收尾想把所有支线都照顾到,就剧情杂乱无章七零八落的样子。皮埃尔在莫斯科堵拿破仑的剧情除了一些暗示几乎全砍了;安德烈死前的挣扎和彻悟原著是花了很多篇幅的,毕竟在撤退的病榻上重逢娜塔莎也算是某种satisfaction,然而就这样草草处理了;罗斯托夫家小儿子牺牲那段非常怪诞还不如不拍;娜塔莎和皮埃尔重遇之后的尾声剧情也没有了,不知道是不是导演不想呈现娜塔莎的大妈样,但感觉这才是历经磨难后得到的真谛啊—幸福可能并不完美,但却是着地的、真实的;结尾大回顾之前的剧情用了太多定帧…总之这结局看得实在不甚满意

  •  
    @  4 有用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983】 -他忽然觉得,现在一切都完结,一片混乱,一切都濒临毁灭,一切都不存在,摆脱这种境遇的出路,同样不存在。 -这就是生命,卡拉塔耶夫是其中的一点,它扩展开来,又消失了。一切如此简单明了,以前我怎么不明白呢?生命就是一切。 -皮埃尔通过亲身经历,全身心的体会到,人生在世应当追求幸福。他满怀喜悦的发现,生活是千变万化,生活是伟大、不可思议,生活是永无止境。 -让一切善良的人们,手挽手的走在一起,让他们举起真善美的旗帜,共同为这世界谋求幸福吧。 -那些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往往是极其朴素。我的全部思想无非是:如果那些不道德的人聚集在一起,可以形成一股力量的话。那么正直的人也应该这样去做,道理就这样简单。

  • 十一伏特
    @十一伏特 3 有用

    第四部分作为终章,达到还原惨痛历史和诗意现实表达结合的巅峰。

  • 刘建明
    @刘建明 2 有用

    1969第41届OSCAR BEST FORIEGN PICTURE,PART 4。

  • 白昼白
    @白昼白 4 有用

    为抵抗恶人的联盟,善者必须同样团结起来。多么朴素,多么天真,又多么有力量的想法啊。战争或者战后的烧杀抢掠都充满罪恶与残酷,但总会重建的。善良的人们,总能在废墟之上,造出新的家园和新的人类文明。

  • Panda的影音
    @Panda的影音 5 有用

    安德烈公爵不仅知道他要死了,而且感觉到他正在死去,感觉到他已经是半死了。这是生与死之间所进行的最后一次搏斗和较量,在这次较量中,死亡获得了胜利。安德烈不慌不忙地等待着,等待着那个无情的、不可知的、永存的、遥远的东西的到来。—— 皮埃尔通过亲身经历,全身心地体会到,人生在世应当追求幸福。他满怀喜悦地发现,生活是千变万化,生活是伟大、不可思议,生活是永无止境。—— 让一切善良的人们手挽手地走在一起,让他们举起真善美的旗帜,共同为这世界谋求幸福。那些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往往是极其朴素。我的全部思想无非是:如果那些不道德的人聚集在一起可以形成一股力量的话,那么正直的人也应该这样去做。道理就这样简单。

  • Parker Li
    @Parker Li 2 有用

    【YVR-Vancity】如果说第三章奉献了最好的战争戏,那么本节就奉献了最好的劫掠戏和被迫撤退戏份。哪怕作为外人,那种国家感也随着本片观看油然而生。而Andrei和Petya(美妙的黑白彩色变化!)的做梦戏份也进一步让本片升华到哲辩思考。Pierre的角色贯穿全片也有了质的变化,结尾和开头的相互呼应随着七个半小时而有了不同的理解方式。不过,natasha这个角色,虽然能理解其存在的意义,但实在欣赏不来… 需要补书

  • 蝉影
    @蝉影 10 有用

    与其不愁吃喝地腐烂在一出又一出沙龙聚会中,不如直面生活的挑战~

  • 没有昵称
    @没有昵称 1 有用

    怎么说呢,看下来感觉本片/托尔斯泰的历史观还是很可以商榷的:指挥官们怎么指挥都没啥用,胜负还是要靠历史的行程,而这之中最重要的就是俄国人抵抗外敌入侵的民族意志……就算库图佐夫再不济,拿破仑也无法战胜英勇团结的俄国人民。怎么说呢,历史的行程当然有它的规律,但这些规律里还是有不少是比所谓民族意志更客观和无法战胜的东西,当今的历史共识是:拿破仑当时组建起的远征军的规模,需要有火车、电报等现代技术手段支持才能长期维持,而这些手段在拿破仑那时还不存在。今天当然可以提及拿破仑征服欲过剩、侵略者必然面对的困境乃至不可战胜的俄国严寒这种神话,但把历史的进程简化为侵略者必败,并没有太多帮助……库图佐夫决定放弃莫斯科、采取焦土政策都是关键性的正确决定。

  • 虎霸天上
    @虎霸天上 20 有用

    “让一切善良的人们,手挽手的走在一起,让他们举起真善美的旗帜同为这世界谋求幸福吧。那些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往往是极其朴素。我的全部思想无非是如果不道德的人聚集在一起,可以形成一股力量的话,那么正直的人也应该这样去做,道理就这样简单。”

  • 临素光
    @临素光 6 有用

    内容只到原著的第四部,尾声的情节只有几句皮埃尔的旁白,不过也算是最接近原著的影视版。彼嘉阵亡那一段,采用了彩色和黑白画面穿插,使孩子童真的幻想和战场残酷的拼杀产生强烈的对比。女主角真演得好,把娜塔莎刚出场的13岁、天真动情的16岁和饱受煎熬的20岁都演出来了,没有哪一版能比得上。

  • 欢乐分裂
    @欢乐分裂 8 有用

    看了一整天。再次被这个民族震撼的一天——是拥有怎么的强大灵魂能助他们熬过一劫又一劫,什么样的土地才能孕育出这样不屈善良的人们,焦土变绿地,白桦林里的悲歌,烈焰焚城后的重建,这首悲壮史诗必须由托尔斯泰来书写,电影也足以配得上其悲天悯人的宽厚,“让善良的人们,手挽手地走在一起。”屡次出现云中视角,仿佛挣脱苦难的魂灵终于目睹人间悲喜,这伟大的生活永无止境,伟大的梦想不息不灭,与脚下的大地一样深沉广博。 末章皮埃尔终于成为主角,他与娜塔莎同历痛苦与等待的洗礼,成为有资格去爱的人;安德烈弥留之际的梦境,彼嘉牺牲时的黑白切换,枪决时死者的主观镜头,雪原上圆形队伍的俯瞰,导演对原著的选取和镜头对意识的表现具有极强的风格辨识,超越流俗的实验性赋予其深邃而壮阔的意象。

  • 以地之名
    @以地之名 24 有用

    莫斯科大火那段展现了斯拉夫的荒诞与野蛮,执行死刑那段简直有陀氏的风范,安德烈死亡那段宁静而又神秘,电影结尾时士兵与战俘的歌唱,皮埃尔与娜塔莎的回忆,库图佐夫的讲话,几乎达到了原著的辽阔与伟大。“他满怀喜悦的发现,生活是千变万化的;生活是伟大的,不可思议的;生活是永无止境的。"

  • 汪金卫
    @汪金卫 3 有用

    【北京电影节展映】修复版大银幕。本该是所有角色情感线的收尾,但很遗憾地落入了宣扬意识形态与民族主义口号中,削弱了主角们的感情故事线。但对法国军人、小鼓手、莫斯科平民的描写仍是可圈可点的。导演甚至加入了自己心脏病发后的濒死幻觉体验。三星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