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之光 正片8.2分

幻之光

超高清播放

全高清播放

蓝光极速播放

极速高清播放

高清极速播放

猜你喜欢猜你喜欢

影片评论影片评论

单击刷新

用户评论

共“25”条评论
  • 阿图
    @阿图 9 有用

    光影、静物、街道,山海、暴风、飘雪,日常的家务,孩童的喧闹,沉默的凝视,都只在心里的空洞上方盘旋。95年是枝裕和的电影处女作,也许20年前我不会喜欢,而此时我如见珠玉,折服于它幽淡的光泽。

  • 阿朽
    @阿朽 23 有用

    很安哲.很多镜头都能穿越到别的电影.生命中突然少了所爱,更悲哀的是没有理由,心结最后还是被美好的前景打开了.不懂的就是幻之光,遗忘吧.浅野君卷毛时期.

  • 子戈
    @子戈 6 有用

    内景小津,外景侯孝贤,是枝导演的处女作已经很沉稳,虽然还难以摆脱借鉴的影子,但悼亡的内核已经确立了。 重看,还是很喜欢。

  • 云雾敛
    @云雾敛 8 有用

    以是枝裕和的电影长片处女作来看,倘若他继续按照这个路子走下去的话,戛纳最佳导演的桂冠问题不大,但金棕榈的可能性就很小,究其原因,在于其作者特色的缺失。《幻之光》的技巧是非常成熟了,中景固定镜头,选用自然光却能操纵阴影,屏除情节靠累计情绪而到达的爆发,都在证明是枝裕和作为一个初学者是极为成功的,但可惜的是,众多方面可以寻求到师承,镜头机位继承自侯孝贤的作者特色,内景选取和结尾屋内外视廊下构图更是来自于小津,这种多方向的融合加上弱情节,大跨度的文本走向,使电影看起来虽有着极强的电影感,但从内容来说,却气力不足,这一点后来被是枝裕和用无尽的细节与剧情填补,但弥补这些的时候他背离了自我在处女作的技术天赋(也有可能来自于对前辈特色的天然规避),转而寻求易于理解的共通感情,而非形而上的意识探讨。

  • 内陆飞鱼
    @内陆飞鱼 40 有用

    你在想什么?你为什么那么不快乐?为什么一声不吭就走了?余下的我的日子,要永远和大海相伴,是不是先要了解门前的这一片海。PS:石川县,轮岛市真漂亮。陈明章的配乐舒展了。

  • 把噗
    @把噗 41 有用

    是枝裕和的处女作,还有具有艺术气质与功力的。拥有捕捉梦幻的灵气,镜头处理上可见是小津和侯孝贤的合体,内景戏一如小津,视角的注视一如侯孝贤。散点的叙事,情绪化的铺成,太美了。

  • 晚不安
    @晚不安 5 有用

    是枝在处女作中模仿欧洲文艺片的风格,还没有完全深入日本家庭的日常当中。弱化叙事而强调影像,也许视觉比话语更有后劲。活着的人永远走不出死亡的阴影,因为爱无法随肉体一同陨灭。胶片版暗得看不清细节,只记得女主总是一袭黑衣。-那人为什么要自杀?-是大海在召唤吧。这回答温柔得让人忘记了悲伤。

  • 有心打扰
    @有心打扰 32 有用

    村上春树式的叙事方法和村上春树式的忧伤,那忧伤看似淡淡的、淡淡的,但却始终无法从自己的生命力抹去而变得无比绵长而沉重...我总是想起自杀的木月。中景、远景,刻意拉开观众与剧中人物的距离,最后海边的两场戏很喜欢,配乐也不错。

  • 高詩遠
    @高詩遠 2 有用

    #电影资料馆 技法上成熟,各种公式搭配运用自如。像是在呼应片名,全片都试图用光传递某些讯息,无论是火的投影,深夜里的路灯与自行车探照灯,包括由美子在窗边眺望大海时唯独打在她一个人脸上的光,都有种虚无缥缈之感。大量出现逼仄构图,人物被门挤压在狭窄的空间之内,抑或在桥和建筑群,甚至在招牌与墙壁的缝隙,地面与水平线之间穿行,能看出来所有人的心里始终有股气咽不下。手持摄影意味着不安,下雨是由美子心情外化的表现,房间里的镜子象征着她精神崩溃,墙壁上蠕动的光斑说明丈夫自杀之谜弥漫在所有人心头。自行车被房梁分割为二,二人从此也阴阳两隔。客观镜头很多,基本没有正反打,榻榻米视角和房间空镜都是对小津安二郎的致敬。后半段偏向于无所事事的慢,长镜头更长,但内容反而更少。结局留白,尽管没有答案,也总得继续生存。

  • 汪金卫
    @汪金卫 14 有用

    @吉大艺术院线。小津的风格太明显了。长长的空镜头,固定镜头贯穿全片。空镜头多是街道、列车等意象。画面如风景般优美。导演并不急着讲故事,生活的片段美好而又幸福,静下心来便可投入其中。对幻之光的理解各人也是见仁见智//20170409资料馆胶片版大银幕。昏昏欲睡,状态不佳。并未看出小津……

  • 五加皮
    @五加皮 8 有用

    “其实这天黄昏,是阿宝最后见到蓓蒂与阿婆的时刻,阿宝离开时分,天完全灰暗,阿宝回头,见阿婆为蓓蒂梳头,阿婆说,拜拜拜,拜到明年有世界,世界少,杀只鸡,世界多,杀只老雄鹅。蓓蒂说,我不要听了,讨厌了。姝华立于门口,阿宝再回头,见姝华身边,掠过两道光,闪进水池里,阿宝一揩眼睛,视觉模糊,眼前,只是昏暗房子,树,一辆脚踏车经过,一切如常。”

  • 文森特九六
    @文森特九六 87 有用

    处女作就已具备如此强烈明晰的“电影感”,可为何后来的是枝几乎把它丢掉了……

  • 沈念
    @沈念 21 有用

    我都快忘记是枝裕和还有这么好的时候了。平缓、淡然、昏暗、遥远。最喜欢全片对「生死」的处理,郁夫去世后没有葬礼的场景,却在靠近结尾处,让ゆみ子跟着别人的葬列队伍,在心里埋着自己的故人,通过这种时空间的延展,顿时将浓烈的悲伤稀释为缓慢的蔓延,那不再是一瞬的刺痛,而是渗透全片的忧郁。

  • 非想
    @非想 30 有用

    慢速0.9倍再删减些台词就是河濑直美了。月台和海边一线行人两个桥段的长镜头的配乐不错。实质上影片大部分时间是在用画面营造一个幻象,没什么实际意义,死亡的答案太过虚无模糊,现在为了不纵容这种虚幻影像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我的评价和感触都不会太重视。推荐-

  • AsuraHu
    @AsuraHu 47 有用

    史铁生说,人不仅是被抛到这世上来的,而且是被分开来一个一个抛的。永恒的独立,从未停止地互相探索,从未实现的互相理解。要从经年不断的缠结中解开,首先要承认这一点。承认对方突如其来的绝望,能轻易压倒对自己的依恋。少有的处女作就奠定了自己风格和主题的导演。一直探讨普通人的生存哲学。

  • 白夜💫💫
    @白夜💫💫 41 有用

    实话实说闷到爆,这电影看的不是故事是感觉,镜头动不动就静止还以为卡住了,对白很少,没看过原著,隐隐感觉这是高度还原了原著所传达的态度。奈何我没有耐心去仔细体会。

  • 嘟嘟熊之父
    @嘟嘟熊之父 36 有用

    失去至爱的人,往后的日子,都变得心不在焉。与人世保持距离,死亡之困惑如影随行,镜头拉得好远好远,你永远读不懂她的心。

  • ztlpoppy
    @ztlpoppy 90 有用

    有一天 他突然走了。走的无影无踪没有前兆。我始终不能想明白为什么,只留下空等待和空悲切。是枝欲和的长镜头和钢琴曲让我想起那个突如其来的下午。没有人告诉我答案,往日的情怀就随着时间的海浪慢慢被冲刷了。有一天我走了,也别来问我为什么。

  • 冰红深蓝
    @冰红深蓝 76 有用

    是枝裕和处女作。1.沉静中兀自流涌的情感,观众无法真正参透由美子的内心,一如由美子至终难以寻得前夫猝然而逝的因由。2.受侯孝贤与小津安二郎影响明显,大量的固定机位长镜头,众多远景(尤俯瞰)空镜头,间或得见熟悉的榻榻米机位,构图极为考究。3.近乎全程运用自然光,不少室内(甚或室外)场景昏暗而幽谧,环境中人烟稀零,空寂悠远,与女主阴郁孤清的心境浑然一体。4.不少类似远方的窥视视角的镜头,门框,窗框(窗外的大海涛声阵阵),巷弄,无尽的路,隧道,还有在片头即多次复现的天桥口(超低机位)、两侧的栏杆及画中央的一杆杆路灯。5.海边的送葬队伍,漫长一镜。6.黑漆漆的公交站小屋似[菊次郎的夏天]。7.是枝说(豆友转引),每个人生命中都会在某些时刻受到一种莫名的牵引,那是海边的幻之光。想及盖茨比与侯麦的绿光。(8.5/10)

  • 康报虹
    @康报虹 139 有用

    与阿巴斯的“路”不同,是枝裕和的“路”是一条“死亡之路”,尘归故土的奶奶、步履如飞的丈夫先后消失在路的尽头,只留给亲人一个背影和一个永远无法解开的谜。但是枝电影里的死亡总是淡淡的——没有肝肠寸断也不会呼天抢地,它恒久不衰且无法挣脱,就蛰伏在记忆的最深处,像偏头痛般总在不经意间再次发作。

  • 荒也
    @荒也 102 有用

    这部最不像是枝电影,连是枝本人都否定的处女作,也许是最好的是枝作品的尴尬事实,首先让人困惑。其次,这部处女作是极赋才华的,但从模仿小津侯孝贤痕迹来看,它作为处女作的绝对性意义,让人难免质疑,这是第二个困惑。为了解决困惑,只能说服自己这样说道:这部电影超越了导演。

  • 胤祥
    @胤祥 141 有用

    #4343.是枝裕和处女作,在日本电影里少见的欧式文艺范儿,特别强调影像的逻辑(尤其是对比)而极度减少叙事(侯掰掰的铁杆粉丝哦),水田那条镜头美极,葬礼也很棒,结尾就有点过度迷恋影像了。论叙事倒是他“创伤后建立的后共同体”的首作,离丧与牵绊。

  • 皮革业
    @皮革业 184 有用

    是枝裕和自己不满意的处女作,一是剧本非原创,二是被侯孝贤当面说你全是照分镜拍的吧。被侯大师问候后,是枝在镜头运用上基本放弃了原先的追求,转向他所更为熟悉的电视纪录片化,说起来也是遗憾。

  • 鸡头井。
    @鸡头井。 284 有用

    人生就是未冲决而出的泪水,在一场目送中,慢慢地从眼眶的边缘退潮。

  • 丁一
    @丁一 139 有用

    四肢愈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