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子春潮 HD7.2分

浪子春潮

超高清播放

HD

猜你喜欢猜你喜欢

影片评论影片评论

单击刷新

用户评论

共“20”条评论
  • 海娃兒
    @海娃兒 0 有用

    这个半个世纪前的故事,现在看来依旧紧凑、精彩。在那看似不甚发达的60年代,浪子们、青春姑娘们总有让21世纪的我们无比羡慕的玩法和惬意。当然,烦恼也同样。

  • 扬科夫斯卡娅
    @扬科夫斯卡娅 1 有用

    8.8/10,影像、表演是这部戏出彩的部分,一个小格局的故事,描绘了一个桀骜不驯的臭小子,有一些很美好的特质,他对女人虽然轻佻,但该负责任的时候,也不会推卸,一个软心肠的愣头青,挺可爱。我说怎么是英国口音呢,敢情是英国拍的,吊儿郎当的还以为是美国人呢。

  • 持人的摄影机
    @持人的摄影机 2 有用

    8.2/10。工人阶级青年渣男在少女和有夫之妇间反复横跳(最终选了少女)的故事。表现一些工人阶级年轻男性的迷茫与冲动。影片是英国自由电影代表作,虽受法国新浪潮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响(更多体现在文本和主题上)但依然是传统故事片式的影像。整体上而言本片视听精准,游乐场躲捉奸一段处理(剪辑调度运镜等)地好很有抓马感。

  • [Deleted]
    @[Deleted] 1 有用

    整部电影都充满乡野间的粗俗,大概如此才会有电影的真实感

  • 赱馬觀♣
    @赱馬觀♣ 0 有用

    http://www.mml.cam.ac.uk/gradstudies/smc/naturalism/films.html

  • 有心打扰
    @有心打扰 0 有用

    看了个寂寞,无趣极了。

  • 闻人林
    @闻人林 0 有用

    " There's a lot more in life than mum and dad have got" :)

  • 风春笑面人
    @风春笑面人 1 有用

    the argry young men

  • 李和百万幽魂
    @李和百万幽魂 2 有用

    saturday night and sunday morning

  • vivi
    @vivi 3 有用

    Albert Finney年少时的孟浪

  • shininglove
    @shininglove 2 有用

    想要从烂泥中脱身,却只想推托责任,责怪大环境,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接受不了现实,无法真正享受生活,愤怒无从发泄,这几乎是年轻一代的通病。

  • 桃桃林林
    @桃桃林林 4 有用

    30后或40后的青年们。看看这类片总要放在他们的历史环境中才会得到更多的震撼。

  • 火娃
    @火娃 14 有用

    6/10。英国新浪潮通过对女性的轻视无礼彰显主角所谓的独立,如用气枪骚扰肥婆和怂恿小偷逃跑的地痞行为,空虚寂寞的人妻和美丽清高的年轻姑娘两者相互补充的性格,成为青年享受征服快感的泄欲对象;青年身体内无法宣泄的愤怒产生于家庭及社会舆论束缚,结尾扔向工人区的石头是对传统婚姻观的最后反击。 @2017-06-30 01:52:17

  • 七宝
    @七宝 0 有用

    浪子回头记/工业进程中,个人的矛盾与争斗/六零七零年代的爷爷们真是bloody hot!!!爷爷的某一侧面好像小猪哟~~~

  • 巅峰Futurama迷
    @巅峰Futurama迷 0 有用

    开篇尽显功力,同时将新现实主义的真实感,以及新浪潮的情感丰沛点了出来,可惜后面的镜头语言还是粗糙了点。对英国当时社会的反思和电影的改革。俩个方面都沾边,俩个方面又都没有做绝。倒是男主角演技撑住了不少场景,厉害。 重看加一星。现在也确实更喜欢简约地叙事了。很多场简单的点出人物之间的距离的戏拍得很妙。青年女主的设置也很妙。

  • 世界的焚像.
    @世界的焚像. 8 有用

    典型的厨房水槽现实主义,卡雷尔·赖兹意图在《浪子春潮》中描摹一种青年文化,而这一文化流形指向着疏离异化的战后青年工人阶级生命的幻灭。也正是理想的消逝、现实的郁躁、爱情的苦闷与政治的迷失,共同形塑出一种崭新的工人阶级文化表征。在整部电影中,赖兹创造出了两个全然不同的文化空间——生产空间(工厂)与消费空间(酒吧、影院、街头与厨房水槽旁),而消费场合的频繁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不断淡化着阶级差异,使得一种新型的工人阶级开始兴起,他们一方面依循着国家机器与充当着流水线上的螺丝钉,另一方面这些青年工人阶级又鄙夷着传统工人阶级的工作与生活态度,秉承着浪荡而肆意的生活方式。而新浪潮的本质是青春话语,青年一代的困惑、迷失与冲动不仅是英国新浪潮的核心特征,亦是全世界范围内新浪潮的题中之义。

  • 阿飞
    @阿飞 3 有用

    英国新浪潮。观感上更接近法国新浪潮和30s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结合了前者前卫的视听语言(短快的剪辑、极端角度的构图和主观镜头的运用)与后者虚无迷茫的悲观情绪特质,但其开创之处在于用新颖的形式讲述能为青年观众所接受的主题。与其他国家同时期的新电影浪潮一样,英国在此时短暂的放弃了传统的名著改编,在「厨房水槽电影」的基础上融入了时兴的Swinging London风潮,更具商业化的制作标志着英国电影的发展高峰,但商业上的成功很快导向了新浪潮的终结,预示着「优质传统」的卷土重来。

  • 杨小槑
    @杨小槑 3 有用

    9.影片有着相当出彩的导演剪辑意识,多变且富有象征性的摄影机机位、景别、构图,自然且惊艳的转场,叙事中穿插纪录片式的纪实片段,也难怪会出关于剪辑研究的著作。|影片在展现英国工业化进程当中,廉价的劳工阶层生活境况与精神状态的同时,着重突出了新青年文化现象,并以一种悲悯的思绪将结尾构思成青年人终将和他们所鄙夷的父辈一样,无法逃离沉闷无味的生活宿命。800

  • 鱼
    @鱼 8 有用

    这是导演卡雷尔赖兹的第一部故事长片,导演运用主观镜头,把生活在英国下层社会中的浪子形象真实地表现在银幕上,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被誉为英国“自由电影”的代表作,其锐利而又不乏喜剧色彩的构思,使人为之惊叹;主演阿尔伯特芬尼更是被人称为“厨房水槽里的愤怒青年

  • 烧炭小五郎
    @烧炭小五郎 12 有用

    The Smiths' 1986 album The Queen Is Dead feature the line "Them was rotten days" said by Aunt Ada. Also the line by Doreen "I want to go where there's life and there's people" inspired the song "There Is A Light That Never Goes Out" ("I want to see people and I want to see life")

返回顶部